1950年审判官“免死改判”被撤职,《沉默的荣耀》让吴石故事重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6 19:30 2

摘要:我刷到一条信息,差点没把我手机给吓掉地上了,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可不光是黄埔一期那个最年轻的学员,他十六岁就南下广州投奔孙中山,那还是1923年的事儿呢,更绝的是,1950年吴石案爆发的时候,他作为审判官,居然硬着头皮主张对吴石“免死改判”,结果直接惹毛了蒋介

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居然在1950年吴石案里当审判官还硬着头皮主张免死改判,结果直接被蒋介石撤职,这胆子也太大了,他当时到底哪来的底气啊?

刘若英的祖父竟是刘咏尧

我刷到一条信息,差点没把我手机给吓掉地上了,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可不光是黄埔一期那个最年轻的学员,他十六岁就南下广州投奔孙中山,那还是1923年的事儿呢,更绝的是,1950年吴石案爆发的时候,他作为审判官,居然硬着头皮主张对吴石“免死改判”,结果直接惹毛了蒋介石,被当场撤职革职。这事儿可不是网上瞎传的,台海网、华夏经纬网都白纸黑字写着呢。我琢磨着,他那时候可是陆军二级上将啊,说革职就革职,就因为他坚持司法原则,这得多有胆量才敢说真话啊?

更让我心里一揪的是,他晚年还一直惦记着两岸的事儿。他在《九十忆往》里写“回首故国河山,犹未归于一统”,这哪是随便感慨,分明是实打实的牵挂。后来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就为了呼吁黄埔同学为两岸和平出把力。孙女刘若英回忆说,祖父临终前还拉着她的手讲“两岸的和平就靠你了”。这话听着平平淡淡,可搁在那个年代,分量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刘若英呢?她真没让祖父失望。作为“红色后代”,她一点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就老老实实做自己。她低调得简直过分,演戏唱歌从不张扬,但每次两岸演出都跑得特别勤快,2002年出那张《一个人的KTV》专辑,里头那首《今年桂花不飘香》就是写给祖父的,唱得我嗓子眼都发紧。她从不靠“红色”标签博眼球,就凭真本事在文艺圈站稳脚跟,把家国情怀化成一首歌、一场戏,默默当个连接两岸的桥梁。

刘咏尧这一辈子,从黄埔军校到被撤职,再到晚年为两岸奔走,从来没改过“怒潮澎湃,党旗飞舞”的初心;刘若英呢,也继承了这份骨气,不声不响地把文艺当成了传承。他们不是在空喊口号,就是用行动证明,所谓“根正苗红”,是骨子里的担当,不是挂在嘴边贴标签的玩意儿。

一部《沉默的荣耀》,让雪藏了这么多年的英烈重新回到我们的心中

说实话,我以前看历史书,那些名字总像蒙了一层灰,模糊得让人心慌。直到2025年9月30号烈士纪念日那天晚上,央视八套黄金档的《沉默的荣耀》一开播,我盯着屏幕直接愣住了,吴石,这个名字头一回从荧屏上跳进我眼里。他不是课本里干巴巴的注释,是活生生的、沉寂了七十多年的英雄故事,就这么直白地推到了我家客厅的茶几上。

我琢磨着,这剧为啥能让人心里一颤?它一点没糊弄人啊。江西福建两省联合搞的,剧本磨了七年,就死磕“大事不虚”四个字。以前谁提过吴石?1894年福建闽侯人,早年北伐、去日本学军事,抗战时还啃过《论持久战》,可国民党那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腐败,早让他心里有了别的念头。1947年跟中共搭上线,当了“密使一号”,淮海战役的情报、长江布防,还有那些本该运去台湾的500多箱机要档案,全是他借职务之便悄悄留下的,后来他故意把百余箱参考书冒充绝密档案运到台湾,真东西全留在福州研究院,等解放后交军管会。1949年他赴台时,明知道凶多吉少,还带着小组继续干,结果1950年1月蔡孝乾叛变,记事本上“吴次长”三个字,直接把他推到了绝路。

剧里那些酷刑镜头,我盯着都手心直冒汗。这可不是编的,吴石在狱中一只眼睛都瞎了,还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审判细节也真有据可查,1950年4月,国防部指定三人审判庭,提议免死,蒋介石直接批“审判不公”,三天后就把审判官全革职,六月十号下午吴石、朱枫他们四人就被押到马场町枪决。以前这些事,谁敢细说?吴石的遗骨在台北寺庙里躺了三十多年才合葬,1994年夫人骨灰一凑,罗青长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算是迟来的一点安慰。

可《沉默的荣耀》一播,一切全不一样了。开播当天收视率就破3%,后来冲到3.8797%,抖音话题26亿播放。国家安全部、共青团中央都发文讲他们。福州吴石故居,门口排着长队,年轻人追着剧查史料,边看边问,“原来《潜伏》的余则成,原型里真有他啊?”以前这些故事被雪藏得严严实实,不是没人知道,是没人敢提、没人敢讲。现在剧一开,历史档案里的名字活过来了,从书本里、从记忆里,直接走进了我们这代人的客厅。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吴石在剧里说“凭将一掬丹心在”,突然就明白了,不是英雄被遗忘,是历史太久没被照亮。这部剧不靠噱头,就靠把“大事不虚”扎扎实实拍出来,让那些被雪藏的名字,重新回到了我们心里。

来源:听花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