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出品的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正在央视热播 带您了解主人公传奇往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6 11:38 2

摘要:(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盛承 戴佩琪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近日,厦门立项、厦门出品、厦门拍摄的谍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它基于历史事件创作,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上的斗争,讲述当年潜伏台湾的吴石等烈士

《沉默的荣耀》中的吴石(于和伟饰)。(据人民网)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盛承 戴佩琪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近日,厦门立项、厦门出品、厦门拍摄的谍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它基于历史事件创作,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上的斗争,讲述当年潜伏台湾的吴石等烈士的英雄故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原本准备迎接解放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吴石,突然被任命为“参谋次长”。为获取更多情报,他毅然前往台湾,与情报小组潜伏配合,为组织传递绝密军事情报,却被叛徒出卖,最终慷慨赴义。

《沉默的荣耀》也让厦门大学图书馆一批文献,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它们就是76年前被吴石保护下来的“末次资料”。

“末次资料”是什么?

前天,我们在厦大图书馆特藏部见到了“末次资料”,它占据了7个标准书架,每个书架高2米,宽1米。

厦大图书馆介绍说,这批文献起初并没有正式名称,因其内容主要是剪报资料,搜集与整理者是日本人末次政太郎,而粘贴剪报的衬纸上印有“末次研究所”字样,因此一般称之为“‘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简称“末次资料”。

简而言之,“末次资料”是剪报,以搜集与整理者末次政太郎的名字命名。这些剪报是从当时报纸上剪下的文章,粘在衬纸上,涵盖中文、英文、日文三个文种,时间跨度从1913年到1940年,28年连续不断;剪报源自69种报刊,收录文章16万余篇,其中,中文6.53万篇,日文6.35万篇,英文3.12万篇,约2.2亿字。

从内容看,这些剪报资料都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剪报以“问题”为导向加以汇编,每个主题的剪报按照年份装订成若干册,厦大图书馆现存755册。不过,尚不知道755册是不是“末次资料”的全部。

厦大图书馆表示,末次政太郎是何人,他为什么要连续28年从事有关中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目前还是谜团。

厦大图书馆书架上的“末次资料”都是精装,书脊上写着该册的主题,例如“欧洲”“中日事件”等。厦大图书馆古籍与特藏修复部说,现在的装帧形式肯定不是“末次资料”原来的样子,是后来改装的。但是,到底是啥时候加的,由于知情人都已不在世了,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

紧挨着“末次资料”的书架上,摆放着《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目录》。据介绍,这种目录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使用。果然,在该目录的书袋卡,上面的记录显示有人借阅过这套资料。当然,“末次资料”只能在图书馆内阅览,不能外借。

据介绍,特藏书库的温度和湿度都是科学调控的。

吴石和“末次资料”有什 么关系?

史料显示,吴石和“末次资料”有莫大关系。

厦大图书馆介绍,抗战胜利后,“末次资料”由国民政府接管,并从最初的存藏地北平运抵南京,由防务部门史政局收藏。

1948年秋,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参谋总长”陈诚打算将防务部门史政局所保存的一批军事机要档案直接撤运台北,时任史政局局长吴石建议暂时送往福州。

1949年初,500余箱机要档案运抵福州,其中就包括“末次资料”。当年6月,时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章振乾、文史组组长傅衣凌等人得知从南京运来一批从日本军方缴获的军政物资,有意把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留下,便商请时任福建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以寄存的名义交由当时的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保管,“末次资料”因此机缘而留在大陆。

章振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1949年三四月间,当时我和文史组组长傅衣凌、政治组组长管长墉先生得知,吴石从南京运来从日本军方缴获的重要军政资料一批,有意争取把最有价值的留下。吴石的态度相当明朗。经过商量,吴石同意将《末次情报资料》以寄存的名义交给我们保管。”

1949年8月16日,吴石乘机从福州飞赴台湾,这一去,再也没有归来。

这批文献如何来到厦大?

新中国成立后,原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亚南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在他的运筹下,该所并入厦大,“末次资料”一并随行,章振乾也调任厦大教务长。

由于这批资料十分珍贵,有人戏称“这是教务长的嫁妆”。厦大的资料显示,王亚南也十分重视,专门设立资料科负责保管。1954年10月,资料科并入图书馆,“末次资料”正式入藏。

厦大图书馆介绍,在很长时期内,“末次资料”基本上被束之高阁,鲜为人知。与此同时,图书馆一直珍藏着这批文献。1979年起,年过花甲的厦大图书馆老馆员欧声和出于个人爱好,开始为“末次资料”编写提要,最终花了15年,完成“末次资料”的中文部分的内容提要,其手稿约20万字。

1984年,国家教委组织高校系统图书馆珍善本图书文献专家鉴定小组到厦大考察,将“末次资料”定为孤本珍贵文献。

厦大图书馆的资料显示,直到1997年,经过厦门大学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数年奔走后,“末次资料”得以影印出版。

当时“末次资料”送去杭州影印出版,书名定为《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副标题为“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全210册。

根据记载,这套影印本的印刷数量非常有限。

链接

“末次资料”有啥价值?

对于“末次资料”,学界认为,这批文献汇集了大量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报纸资料,具有系统性强、文献数量大、资料来源广的显著特征,而且留存了搜集者大量的批注,无疑是历史学、新闻学、语言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资源宝库,具有很高的保存与研究价值。

20世纪90年代,“末次资料”影印出版的《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收录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题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学界对“末次资料”的评价。季羡林写道 :“这两套剪报资料,虽然都是剪自报纸,然而这样齐全,在当今国内,恐已难以找到。剪报的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危难深重之际。这一段历史实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要研究这一段历史,则这两组剪报资料实在是万不可缺的。”

厦大图书馆表示,学界对“末次资料”的研究仍有不足,期待学界对这批特藏文献进行深入发掘,充分彰显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同步

国台办:

《沉默的荣耀》激励两岸同胞为统一大业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大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引发岛内媒体关注和报道。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15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这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有一句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言简意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统一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先烈的坚守与忠诚、奋斗与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理想信念与意志品质,必将激励两岸同胞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台媒报道《沉默的荣耀》时重点提到:

吴石牺牲前用鲜血写下“台湾必归”

据人民网报道 由于和伟、吴越、魏晨等人主演,以潜台情报人员为主题的央视年度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不仅在大陆热播,近日还在台湾引起广泛关注。台湾TVBS报道该剧时重点提到“吴石牺牲前,在牢中以鲜血写下‘台湾必归’四个字”。

让“未被褒扬过的荣耀”照进现实

目前,《沉默的荣耀》已经火到了台湾。台湾《联合报》特别提及,在本剧中,吴石将军为了达成任务冒险赴台,而朱枫是宁波的富家千金,被捕后咬掉身上二两一钱饰金吞进肚子自杀,国民党方面救回她后对她温情喊话,但她至死坚决不吐露一字。台湾《联合报》还称,2013年12月,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塑像面东而立。台湾作家洛杉基13日撰文称:“他们所做的牺牲成为从未被褒扬过的荣耀。”

公开纪念为统一献身的英烈

台湾《联合报》称,吴石与朱枫等人的真实事件太过惨烈,如今大陆借由纪念牺牲在台的中共地下战士,彰显“台湾必归”的主题,“对当前两岸关系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台湾《旺报》称,在当前两岸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该剧公开纪念为统一献身的英烈,别具意味。

有学者分析称,谍战剧在大陆比较有市场,再加上台湾问题在大陆越来越受关注,对大陆而言,此时推出这个剧很合适。

台湾时事评论员邱毅发布视频称,吴石等英烈刚到台湾时,正值“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当时在台湾进行隐蔽战线活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吴石愿意冒险去做抛头颅洒热血、在刀尖上行走的工作?就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个国家,想让中国强大,不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