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石将军有两位好友,一个是吴仲禧,另外一个是何遂。1947年在何遂的介绍下吴石开始和华东局的领导接触并建立联系,1948年吴石将军正式成为我党秘密党员。
吴石将军有两位好友,一个是吴仲禧,另外一个是何遂。1947年在何遂的介绍下吴石开始和华东局的领导接触并建立联系,1948年吴石将军正式成为我党秘密党员。
1949年解放前,吴仲禧就劝说过吴石,留在大陆不要去台湾,但吴石为了统一大业,还是决定深入虎穴,没想到,吴石将军赴台不到10个月就牺牲了。
从后来活下来并回国的地下党员刘青石回忆,吴石的牺牲是因为叛徒蔡孝乾的叛变,不过,从最近刷爆全网的央视大剧《沉默的荣耀》看,吴石将军暴露身份似乎也是迟早的事,原因就在几个细节。
第一:318师起义的“巧合”,太扎眼
1949年8月,解放军兵临福州城下,吴石当时正担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手里握着部分兵权。他早就暗中联系好了国民党318师的军官,约定在解放军攻城时阵前起义,这步棋走好了,能大大减少解放军的伤亡,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解放军的总攻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五天。
吴石得知消息时,心里咯噔一下,他还没来得及和318师的接头人最后确认。但事已至此,他只能先按原计划撤离福州,准备后续赴台事宜。可他前脚刚离开福州,后脚318师就在副师长的率领下宣布起义了。这个“时间差”,在旁人看来或许是“解放军来得快”,但在保密局眼里,就是“疑点重重”。
第二:众目睽睽下按掉电话,太反常
剧中有个场景,至今让笔者印象深刻:在一次军政会议上,朱绍良(当时的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正在部署防务,吴石的电话突然响了。当时在场的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还有保密局的人在旁边盯着。吴石接起电话,没说两句脸色就变了,似乎是电话那头传来了紧急消息。
朱绍良见状,随口说了句“我来听听是什么事”,伸手就要接电话。按常理说,朱绍良是吴石的上级,上级要接电话,下属就算不情愿,也不会当众驳面子,可吴石却一把按住了电话,直接挂断了。这个动作,在当时的场合下太反常了:一群高级将领看着,保密局的人盯着,你一个副主任,居然敢不让主任接电话?
第三:谷正文的“不依不饶”,早有预谋
提到吴石的暴露,就绕不开一个人,谷正文。这个人是保密局的“头号打手”,心狠手辣,嗅觉比狗还灵。在318师起义的事情上,谷正文因为“监管不力”被责罚,毛人凤(保密局局长)还特意打电话给吴石道歉,说“是谷正文办事糊涂,让你受委屈了”,连蒋经国后来都亲自找吴石“安慰”,说“不要在意这些小事,党国还是信任你的”。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国民党的“安抚手段”。谷正文根本没把“责罚”当回事,也没放松对吴石的监视。剧中有个细节:吴石后来赴台,每次出门,谷正文手下的余队长都会带着人“不远不近”地跟着,有时候是装作路人,有时候是开车跟着,总之吴石的行踪,全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
谷正文是什么人?他要是真觉得吴石没问题,绝不会花这么大精力盯着。
第四:和张灏的接头,太“不谨慎”
潜伏工作,最讲究“隐蔽”,接头地点要选在人多眼杂、不容易被注意的地方,接头方式要“暗号对暗号”,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可吴石和张灏的接头,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张灏当时的公开身份是轮船上的大副,负责把吴石收集到的情报通过轮船送到大陆。两人约定在医院接头,医院确实是个“人多眼杂”的地方,本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没想到,他们居然在医院门口就直接见面了,而且还是近距离交谈。要知道,吴石当时的身份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是“高官”,一个高官和一个轮船大副在医院门口拉拉扯扯、低声说话,本身就很奇怪。
更要命的是,保密局的人早就把吴石列为重点监视对象,医院门口说不定就有他们的眼线。就算没有眼线,只要有认识吴石的人路过,看到这一幕,也会觉得“不对劲”,一个国防部的次长,怎么会和一个轮船大副有来往?
第五:处理张灏的通行证,太“业余”
张灏牺牲后,吴石手里还留着张灏的特别通行证,这东西是“物证”,一旦被保密局查到,就能直接把吴石和张灏联系起来。所以,处理这张通行证,必须“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在家中烧毁。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通行证烧成灰,再把灰冲下水道,这样一点蛛丝马迹都不会留下。就算不方便在家烧,拿到野外烧了也行,总之不能留下任何能辨认的碎片。可吴石呢?他明明知道特务在跟踪自己,却把通行证撕碎了扔在河里。更荒唐的是,他还保留了张灏的完整照片,没撕也没烧。
且不说撕碎的纸片能不能被河水冲干净,万一有碎片被特务捞上来,拼一拼就能看出是通行证,那张完整的照片,更是“致命”,只要特务拿到照片,再对照张灏的身份,很容易就能查到吴石和张灏的关系。
第六:朱枫的接头,被段退之撞见
朱枫是吴石联系大陆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她的公开身份是“商人”,负责把吴石收集到的情报转交给大陆。为了安全,吴石一开始没和朱枫直接见面,而是让副官聂曦先和她接头,然后安排朱枫去自己之前居住的电力招待所见面,这个安排本是“层层设防”,可没想到,段退之(国民党的军官,和吴石有旧交)也在电力招待所。
朱枫反应很快,看到段退之后,立刻装作是“来找朋友”,和聂曦打了个招呼就走了。可段退之不是傻子,他知道吴石之前住在这里,现在看到一个陌生女人来找聂曦,而且神色有些紧张,心里难免会“犯嘀咕”。
后来,段退之还特意问过吴石:“你那个老住处,怎么有个陌生女人去?”虽然吴石当时用“可能是招待所的客人”搪塞过去了,但段退之的“怀疑”已经产生了。
看《沉默的荣耀》时,很多人会觉得“剧中的吴石有些疏忽”,甚至会想“真实的吴石会不会更谨慎”。确实,电视剧为了剧情冲突,会有一些演绎的成分,比如放大某些细节、加快某些情节的节奏。但历史中的吴石,或许比剧中更谨慎。
1949年到1950年的台湾,是什么样的?是“白色恐怖”最猖獗的时候。国民党刚退到台湾,心里慌得很,怕“共产党潜伏者”,怕“民众反抗”,所以搞了个“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政策。
保密局的特务像疯狗一样,到处抓人、杀人,只要有一点“嫌疑”,就会被抓去审讯,很多人没犯任何错,只是因为“和共产党有过接触”,就被活活打死。
在这样的环境里,潜伏者就像“在针尖上跳舞”,哪怕只是和陌生人多说一句话,哪怕只是多买了一张大陆的报纸,都可能被特务盯上。吴石虽然身居高位,有“保护伞”,但这种“保护伞”是脆弱的,只要有一点“实据”,或者只要蒋经国、毛人凤觉得他“不可靠”,随时可以把他拉下马。
历史上的吴石,其实比剧中更谨慎。他收集情报时,从不用纸笔记录,全靠脑子记,和地下党接头时,每次都会换不同的地点,而且会提前观察周围的环境,他还特意在办公室里放了很多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册”,装作“坚决反共”的样子。
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没能躲过保密局的眼睛,因为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环境里,总有人会因为“自保”而告密,总有人会因为“怀疑”而举报。
就像剧中演的那样,吴石案发后,国民党保密局一口气逮捕了1800多名地下党成员,这些人里,有很多只是“嫌疑犯”,并没有实际证据证明他们是共产党。可国民党不管这些,抓了就审,审不出来就杀。大批党员倒在血泊里,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和吴石一起奋斗的同志,最终都没能等到解放的那一天。
笔者每次看到这段历史,都忍不住落泪,这些地下党员,他们不是“超人”,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可他们为了信仰,甘愿放弃安逸的生活,甘愿走进敌人的心脏,甘愿用生命去换一个“新中国”。他们的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们的精神,早已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提到台湾地下党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刘青石,这个被称为“《潜伏》余则成原型之一”的男人,是那段黑暗岁月里少有的“幸存者”。他印证了蔡孝乾叛变。为了躲避追捕,刘青石找到了另外4个地下党员,一起逃到了台湾花莲县郊外月眉山上的一处荒凉墓地。
1956年刘青石终于回到了大陆。他的归来,震动了中共高层,在北京,刘青石向党中央详细汇报了蔡孝乾叛变的经过,汇报了1800多名地下党员被逮捕、杀害的情况。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很多观众都在问:“吴石将军如果没有暴露,会怎么样?”其实,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为信仰而战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重要的是,那些像他一样的地下党员,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来源:儒雅风声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