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山水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打响。央视播出的《阵地》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将80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烽火中的文化坚守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
桂林山水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打响。央视播出的《阵地》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将80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烽火中的文化坚守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
这部剧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城为背景,展现了在民族存亡之际,一大批文化精英如何以笔为枪,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守护中华文脉。冯绍峰饰演的夏衍在防空洞中坚持办报,王劲松诠释的郭沫若高呼"文化不亡,民族不灭",李晨饰演的李克农运筹帷幄——这些形象共同构筑了文化抗战的壮丽画卷。
《阵地》最动人之处在于其对文化人风骨的细腻刻画。剧中,茅盾在菜窖中撰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徐悲鸿在防空洞里创作《奔马图》,田汉在轰炸间隙创作《秋声赋》。这些场景不仅还原了历史真实,更彰显了文化创作的力量。老教授为保护学生手稿葬身火海,临终高呼“铅字比骨灰重”;夏衍劳累至鼻血直流仍坚持改稿,这些细节无不令人动容。
该剧通过平行叙事与意象对照,深化了主题表达。七星岩八百壮士与日军白刃厮杀的场面,与文化工作者在山洞中排演话剧《一年间》的画面交替出现,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种叙事策略生动诠释了“文化阵地”与“军事阵地”同等重要的核心命题,表明文化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战斗。
女性角色的塑造也突破了传统抗战剧的窠臼。徐璐饰演的林小满为传递情报英勇牺牲,王丽坤饰演的苏婉用胭脂盒隐藏传单、以身体护卫印刷机,展现了战争年代女性参与抗战的多样方式与坚强勇气。这些角色不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真正参与历史构建的主体。
从文化抗战到文化自信,8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走过了一条精神长征之路。《阵地》通过展现抗战时期文化人的坚守与抗争,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源头。民族危亡之际,众多文化人士挺身而出,将流亡与复兴、时艰与责任、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都转化成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这种在民族危难之际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坚守,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部剧作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的价值与力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是在危难时刻凝聚人心、振奋士气的强大力量。剧中文化人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故事,对当下文艺工作者而言也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与激励。
《阵地》的播出恰逢其时。抗战伟大胜利是不朽的丰碑,是民族命运的转折。通过这些优秀电视作品,我们能够探寻胜利的奥秘,思考历史的演进,才能读懂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领悟到历史给予的深刻昭示,获得开启未来的宝贵钥匙。
从1945年到2025年,80年过去了,但这种文化自信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阵地》通过展现那段烽火岁月中文化人的坚守与抗争,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永恒的道理: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武器的精良,更在于文化的精神与信仰的力量。这才是《阵地》最为震撼人心之处,也是其值得每一个观众认真观看、深刻思考的价值所在。
来源:娱乐圈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