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都被影视剧骗了。不知您是否也曾看过这样的影视画面:两位身着戎装的将领在电话里称兄道弟,好不亲热。特别是杜聿明与陈诚之间,那句亲切的"辞修兄",仿佛道尽了二人非同寻常的交情。
我们都被影视剧骗了。不知您是否也曾看过这样的影视画面:两位身着戎装的将领在电话里称兄道弟,好不亲热。特别是杜聿明与陈诚之间,那句亲切的"辞修兄",仿佛道尽了二人非同寻常的交情。
图片来源网络
但在真实的民国官场,杜聿明别说叫陈诚‘兄’,他连直呼其名的资格都没有。
图片来源网络
想象一下,如果您在公司里直呼董事长的昵称,会是什么情形?民国官场也是如此,甚至更加讲究规矩。
图片来源网络
陈诚时任参谋总长,是国防部最高军职,掌管全国军队;而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兼剿总副司令,仅是地方军事长官。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处必须遵循特定的礼仪。
图片来源网络
在那个重视礼数的年代,杜聿明见到陈诚,最得体的称呼是"辞公"或"总长"。直呼其字加“兄”等同于藐视上级,在当时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明面的职权,派系斗争更从私交层面封死了“称兄道弟”的可能。
陈诚是"土木系"的掌门人,杜聿明则是何应钦系的得力干将。
图片来源网络
杜聿明的崛起离不开何应钦系的提携,最典型的是他出任第五军军长一事。当时这个机械化军军长职位竞争激烈,正是何应钦力排众议,向蒋介石保荐,杜聿明才得以任职。这份知遇之恩,就像职场中的导师之情,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终生的立场和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种派系对立下,两人私交甚浅,更存在政治利益的根本冲突。精于官场生存之道的杜聿明,绝不可能通过“称兄”来挑战对立派系领袖的权威。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有人会想:他们不都是黄埔出身吗?这份同窗之情总能让他们亲近些吧?但历史时间线证明这纯属误解。
图片来源网络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1924年4月入学,11月毕业。陈诚在1924年9月才以“特别官佐”身份进入黄埔,1925年才成为正式教官,主要教授第四期学生。这段错过的缘分,就像大学里擦肩而过的学长学弟,空有同校之谊,却无师生之实。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杜聿明称陈诚为“老师”,在知情者看来非但不是尊敬,反而像是在说陈诚资历尚浅。以杜聿明的政治智慧,绝对不会如此失礼。
图片来源网络
通过职权、派系、师生关系三重论证,可见“辞修兄”的称呼在历史上绝无可能。
当我们知晓了"辞公"与"辞修兄"之间的天壤之别,再来看历史题材的创作,这种“称兄道弟”的剧情,将残酷的政治斗争美化成了人情往来,模糊了历史真相。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也有人认为,戏剧性优先,细节真实是可以让步的。
各位读者,您认为历史剧应该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史实尊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来源:种花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