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资深谍战剧迷,从《潜伏》到《风筝》,我一直是这类题材的忠实观众。《沉默的荣耀》开播前,我满怀期待——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历史上真实的台湾隐蔽战线,这几乎是谍战剧的“王牌配置”。
那些连遗照都没留下的面容,化作纪念碑上滚烫的姓名,却在荧幕上变成了“家庭伦理剧”的注脚
作为一名资深谍战剧迷,从《潜伏》到《风筝》,我一直是这类题材的忠实观众。《沉默的荣耀》开播前,我满怀期待——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历史上真实的台湾隐蔽战线,这几乎是谍战剧的“王牌配置”。
然而追完10集后,我却陷入是弃剧还是继续的挣扎,真的是让人大失所望。
《沉默的荣耀》首播收视率峰值达3.07%,创下央视八套黄金档开局新高。但随后收视率一路下滑至0.48%,豆瓣评分仅5.1分,63%的观众打出两星以下。
这种落差从何而来?
历史中的吴石将军,是台湾隐蔽战线中职务最高的地下工作者。他拉出一整条情报网,发展47名地下党员、建立6条交通线。而剧中的吴石,却被拍得支离破碎,天天应付老婆变脸,躲女儿偷窥。
历史上真实的朱枫,是一位善于社交的高知女性,凭借多年地下经济工作的社会阅历,以高情商弥补了情报工作经验上的不足。而剧中,她的智慧被淹没在冗长的家庭戏中。
有观众精准吐槽:“这哪是谍战剧,分明是家庭伦理剧!”剧中塞了太多家长里短的戏份,比如于和伟演的那个角色,家里那点事就演了快十集:老婆闹脾气、亲戚来找事……这些戏跟主线关系不大。
将《沉默的荣耀》与《潜伏》《风筝》等经典谍战剧对比,问题更加明显。
叙事节奏上,《潜伏》仅30集,情节紧凑,几乎没有任何废戏;而《沉默的荣耀》从28集硬生生拉长到39集,导致剧情严重注水。
人物塑造方面,《潜伏》中的余则成形象丰满,转变合理;而《沉默的荣耀》中,我们的人不管是历史上有原型的,还是凭空胡编乱造出来的,几乎都被塑造的无组织无纪律擅作主张。
历史还原度上,《风筝》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和还原获得观众认可;而《沉默的荣耀》却出现离谱情节:明明知道有人跟踪,还特意开车到河边,把重要证件撕了扔河里。结果敌人还真就从河里捞到了碎片。
在豆瓣等平台,观众对《沉默的荣耀》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有观众肯定演技,但批评剧情:“我打8.8分,演员演得真好,就是剧情有点拖后腿。看到第十集就看不下去了,还是《潜伏》、《伪装者》好看。”
更有观众直言:“这剧我看着就来气,可不知咋的,还是想往下看。”这种矛盾心理恰恰说明了该剧的问题——题材和演员吸引人,但剧情让人失望。
部分肯定该剧的观众则认为,这部剧告别了“爽剧”套路,以真实历史致敬隐秘战线的英雄。有观众在豆瓣上动情地写道: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名字如同深埋地下的火种,76年间深藏于历史的长卷里。
《沉默的荣耀》从28集拉长到39集,不是个案。国产剧按集卖钱的商业模式是导致剧集注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集数越多,制片方收入越高。于是制作方有强烈动机拉长剧集,导致大量无关紧要的剧情被塞入正片,戏剧冲突被稀释,节奏变得拖沓。
有业内人士曾透露,电视剧行业长期存在平台方“按集采购”的情况,促使制作方想方设法增加集数。
相比之下,美剧和英剧通常每季只有6-12集,情节紧凑,几乎没有任何废戏。这种差异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制播体系和盈利模式。
值得欣慰的是,电视剧行业已开始探索新的方向。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推出了“南海平台”,采用全新的区块链分账模式,面向海内外市场,以首播电视剧(网络剧)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新型视听内容数字化集发平台。
这种模式有望改变传统电视剧(网络剧)发行模式和现行的平台中心化采购方式,或能从根本上解决“注水剧”问题。
《沉默的荣耀》引发的争议,本质上关乎对历史与英烈的尊重问题。
历史真实是革命历史题材剧的生命力。它既要求对大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进程进行真实呈现,也强调以具象细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当吴石烈士的孙女发出“我爷爷根本不认识这些女人”的抗议,我们不得不思考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在哪里。
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应该在“历史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双重维度上实现创新表达。一方面,要对历史场景进行细致描摹;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对史实的简单复现,深入触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创作经验值得借鉴——它采取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结合,既呈现朝鲜战争中的真实历史人物,也塑造了虚构角色。
这种创作方法,既保证了历史真实,又赋予了艺术创造力空间。
有观众在追剧后特意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在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像前摆上白菊。
这一幕令人动容,却也让人深思:当真正的烈士家属看着亲人的事迹被篡改,心中是何等滋味?
历史剧创作注定要在史料真实与艺术加工之间走钢丝。但无论如何,有一条底线不可逾越——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重。
毕竟,那些连遗照都没留下的面容,最终都化作了星河中最亮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不应该只是“注水剧”里的苍白符号。
来源:影视百晓生jz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