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让隐蔽战线史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2 23:01 2

摘要:慧思政平台将遵循“以热点为镜、按日解析”的原则,每日选取典型社会热点,系统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道理学理哲理,搭建从社会热点到理论内核的纽带,助力思政课师生精准把握课程逻辑、深化理论认知与提升教学实效。今日以“《沉默的荣耀》”为案例,阐释其中蕴含的思政知

编者按:

慧思政平台将遵循“以热点为镜、按日解析”的原则,每日选取典型社会热点,系统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道理学理哲理,搭建从社会热点到理论内核的纽带,助力思政课师生精准把握课程逻辑、深化理论认知与提升教学实效。今日以“《沉默的荣耀》”为案例,阐释其中蕴含的思政知识。

一、热点透析

《沉默的荣耀》聚焦1949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还原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潜伏经历,填补谍战题材历史空白。剧中,本可迎接解放的吴石,为获取情报以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身份赴台;朱枫则在原交通员牺牲后,放弃回上海与家人团聚,赴台接任重建情报线,二人组建东海小组传递重要情报,后因叛徒出卖被捕。

作为开局已知结局的历史谍战剧,该剧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平衡创作与历史还原。面对吴石等四人潜伏期间因纪律隔绝、直至牺牲才“相聚”的史实,剧组以真诚与敬畏克服叙事挑战,同时刻画了地下党员为护吴石身份多人牺牲、吴石冒险赴港传情报等情节,展现斗争的艰难危险与无名战士群像。

人物塑造上,剧集未神化英雄,而是凸显人性光辉:吴石兼具高位身份与重视乡情家族的温情,其家庭叙事充满暖意;朱枫以高情商弥补情报经验不足,打破“革命女性只有坚毅面孔”的刻板印象;反派谷正文也被赋予高智商、偏执认真的合理设定,侧面凸显当时工作严峻性。

导演杨亚洲表示,剧集以诚实态度凝视历史,展现英烈在“至暗时刻”,舍弃安稳人生、凭对新中国的信仰投身危险斗争的抉择。该剧的社会传播价值在于让英烈精神走出史书、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强化“祖国必将统一”的信念。

二、理论透视

(一)历史背景:解放战争后期的“隐蔽战线延伸”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政权逐步退往台湾,“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后续任务。此时的台湾,成为国民党保存实力、试图“反攻大陆”的基地,而隐蔽战线的斗争,本质是“解放战争在台湾地区的延续”——通过获取国民党在台的军事、政治情报,为后续可能的“解放台湾”行动提供支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整体性”的体现。该剧还原了这一历史背景:国民党退台后,对台湾实行严密的军事控制与白色恐怖,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则在极端环境下,构建起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情报通道,这一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部分的重要实践,为后来“祖国统一”事业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理想信念:“信仰之火”是道德选择的根本支撑

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原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而投身隐蔽战线。吴石明知前往台湾风险巨大,却毅然决然地接受任命,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勇气,踏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道路。朱枫在得知吴石的交通员牺牲后,也毫不犹豫地赴台接任交通员,他们的选择都是基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追求。在台湾潜伏期间,他们面临着国民党军统的全面围剿和残酷迫害,环境极其恶劣。但他们凭借着心中的信仰之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持续为党组织传递重要情报。即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想尽办法寻找机会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三)爱国主义:“以身许国”是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

吴石等烈士对家人的深情,但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舍弃小家。吴石与夫人王碧奎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子女也充满了牵挂,但他为了获取更多情报,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得不离开家人,前往台湾。朱枫同样如此,她原本可以从香港回上海与家人团聚,但为了革命事业,她选择了留在台湾,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面临敌人的抓捕和酷刑时,他们坚贞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秘密,展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吴石在临刑前从容留下绝笔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从“历史斗争”看“新时代统一大业”的必然性

通过展现1949年至1950年间台湾隐蔽战线的斗争,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紧密联系,以及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年,无数像吴石、朱枫这样的烈士为了祖国的统一和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奋斗和牺牲为我们今天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沉默的荣耀》的播出,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三、思政赋能

(一)以“历史真实”为锚点,筑牢家国统一历史认知

1.还原历史场景,理解斗争必然性

教学中可结合剧中关键情节——吴石本可迎接解放,却因“获取更多情报、助力国家统一”毅然赴台;朱枫为接任牺牲的交通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奔赴险境。通过这些细节,引导学生思考:1949 年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背景是什么?英烈们“以身入局”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国家统一”目标的坚定捍卫。

2.破除认知误区,强化主权意识

剧中刻画了国民党军统对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全面围剿”,以及英烈们在 “几乎隔绝往来”“丧失联系通道”的极端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场景。可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台湾隐蔽战线斗争如此艰难?这一历史片段如何印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

(二)以“人性光辉”为纽带,塑造立体的价值观认知

1.从“家庭温情”中看见英雄的“平凡与不凡”

剧中吴石与夫人的“约法六章”、对乡情家族的重视,朱枫“温柔大方的高知女性”形象,打破了“革命者只有坚毅面孔”的认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吴石面对不理解自己的小女儿、只想养鸟的幼子,展现出的父爱与愧疚,体现了英雄怎样的“平凡情感”?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英雄并非“无牵无挂的超人”,他们也有亲情、有不舍,但正是在“个人情感”与“信仰责任”的权衡中,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这种“带着牵挂依然前行”的勇气,更显英雄精神的可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在面对“个人需求”与“集体责任”时,应如何平衡?

2.从“反派塑造”中理解斗争的“严峻与真实”

剧中反派谷正文“智商在线”“偏执认真”,打破了“谍战剧反派愚蠢”的套路。教学中可借此分析:为何要塑造“不愚蠢的反派”?

一方面,这符合历史真实——台湾隐蔽战线斗争本就是“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撕扯”,对手的狡猾与残酷,更能凸显英烈们斗争的艰难,以及他们“在深渊中坚守信仰”的不易;另一方面,这能让学生学会“客观看待历史”: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话”,而是充满复杂博弈的真实进程,英烈们的胜利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果,而非“对手的衬托”。这种认知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避免陷入片面化、简单化的认知误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剧评风云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