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风华》到《大生意人》:张挺的历史剧精神自由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0 23:59 1

摘要:最近电视剧导演张挺挺忙的,先是受邀去了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做创作主题分享,会后又接受了娱乐资本论的专访。聊的内容特别实在,全是围绕他拍的《天下长河》《大明风华》《风吹半夏》这些作品,还有他对历史剧、现代剧创作的真实想法,没有一点虚头巴脑的话。

最近电视剧导演张挺挺忙的,先是受邀去了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做创作主题分享,会后又接受了娱乐资本论的专访。聊的内容特别实在,全是围绕他拍的《天下长河》《大明风华》《风吹半夏》这些作品,还有他对历史剧、现代剧创作的真实想法,没有一点虚头巴脑的话。

好多人看历史剧总爱纠结“这是正剧还是戏说”,张挺直接说“天底下没有正剧”,这话一开始听着有点颠覆,细想还挺有道理。他说历史只能给剧提供素材,不能说了算,要是全按历史来,大家直接研究史料就行,何必看剧?剧得把故事戏剧化,让观众看着有意思,还能引发点思考。

他还引用了黑格尔在《美学》里的话,说“历史剧是当代人通过历史看自己的一面镜子”,这话我特别认同。就像《天下长河》,讲的是古代水利的事,题材本来挺严肃的,可他处理得挺轻松,里面涉及的历史全是真的,就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本来想这种题材拍出来会很枯燥,后来发现完全不会,反而因为有了戏剧化的处理,更能让人看进去。

还有《大明风华》里朱棣假死那段,一开始审核没通过,最后把《明史》里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的史料送上去才过的。《天下长河》里太子那段有争议的戏,专家说于史无证,结果在《康熙起居录》里找到康熙骂太子聚众淫乱的内容,才保住这段。说实话,现在有些历史剧要么瞎编乱造,要么死抠史料没了趣味,张挺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做法,我觉得才是平衡得最好的。

张挺还说,不能把古代人物当成史书上的符号,他们也有独立的情感和思考,跟咱们现在人在人心底色上是一样的。比如《大明风华》想表达的“与自己和解”,就算是帝王也得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天下长河》里的陈潢,有本事还知道自己的历史责任,不用等着别人认可。这种从人物内心出发的创作,才能让历史剧不只是娱乐,还能让人有情感共鸣。

聊完历史剧,就不得不说现在影视圈里大家都关心的流量和爆款问题,张挺的看法也特别实在,没绕弯子。

有人问张挺为啥不用重复的演员,好多导演转型当老板后都爱绑定头部演员,他说“流水不腐”,要是自己当导演,也不想总拍同一张脸。他还说自己没能力绑定头部演员,但承认头部演员有自己的道理,就像肖战,网上骂他的人多,可真能用着他,跟中彩票似的,毕竟人家有那个魅力和实力。

提到会不会用赵丽颖这类流量演员,张挺说“一定会”,但得有适合她的角色,不能小用,不然就是糟蹋好演员。老实讲,现在有些剧为了流量硬塞演员,角色和人根本不搭,看的时候特别出戏,张挺这种“角色优先”的想法,我觉得才是对演员和作品都负责的态度。

至于爆款,张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业水平够硬,大家都觉得拍得好;另一种是质量还行,刚好赶上社会舆论的点,就爆了。他说后一种情况跟买彩票一样,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播的时候大家关心啥。比如《狂飙》,本身拍得好,又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情绪才爆的,现在再播,未必能有那效果。

他自己不追求大爆,只盯着专业水平,还说相信观众识货,给个不糟糕的东西,观众肯定会给好反馈。就像《天下长河》,没大爆也没完全贴合时代情绪,就是个标准古装戏,但播放效果和数据都不错,这就说明观众觉得故事好。如此看来,比起追着爆款跑,踏踏实实干好专业,才是更稳的路。

除了历史剧和产业话题,张挺聊现代剧创作的时候,也能看出他的严谨。拍《风吹半夏》时,他花了好多时间查当年的进出口政策、俄罗斯的钢材物价,还说要是没房地产崛起,主角根本发不了财。本来想现代剧不用这么较真,后来发现还真不是,要是连时代背景都搞不清,拍出来的故事就没根,观众看着也不相信。

他还提到了《大生意人》这个IP,说喜欢从商人视角看晚清,那个时候是大变革时期,用普通人的眼睛看社会,大家更容易理解。而且近十年政商剧也有变化,早期的《大宅门》《乔家大院》更侧重刻画人物,现在的剧除了人物,还更重视时代和人的关系。这其实也挺好理解的,现在大家更能感受到时代对自己的影响,剧里体现这点,才能更贴近观众。

最后聊到国产剧的优势,张挺说咱们擅长把普通人放在大历史里,能拍出人的本质,这跟国外剧不一样,因为中国人最爱历史,就像美国人爱科幻似的。毫无疑问,这种扎根历史、聚焦人物的创作,才是国产剧最能立住脚的地方。

说到底,张挺不管拍历史剧还是现代剧,都没跟着圈子里的浮躁风气走,而是守住了自己的创作原则。这种不糊弄、有思考的态度,在现在的影视圈里,真的挺难得的。也希望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创作者,多拍出些有深度、有温度的好作品。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