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觉醒年代》中思想启蒙的燎原星火,到《上甘岭》中信仰铸就的钢铁意志,再到《青山是故乡》里田间地头的汗水耕耘,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电视剧持久的创作主旨之一。近年来,媒介形态多轮迭代、观众兴趣愈加多样,电视剧创作亟须在坚守家国情怀内核的同时拓展叙事边界,寻求新的表
【文艺观潮】
作者:王杰群(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从《觉醒年代》中思想启蒙的燎原星火,到《上甘岭》中信仰铸就的钢铁意志,再到《青山是故乡》里田间地头的汗水耕耘,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电视剧持久的创作主旨之一。近年来,媒介形态多轮迭代、观众兴趣愈加多样,电视剧创作亟须在坚守家国情怀内核的同时拓展叙事边界,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如何在厚重与轻盈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宏大与细腻之间开辟新径?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这些需要电视剧创作者去不断探索。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青春化叙事,正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实现家国共情的重要路径
以往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多塑造英雄的崇高,强调对英雄的“仰视”与“铭记”。但仅仅在荧屏上“远望”英雄已不能满足当下年轻观众的需求。他们期待与英雄进行跨时空“对话”,从历史中找到青春的共鸣与理想的方向,这就需要电视剧创作注重历史题材与当下表达的对接。
近日热播的《归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该剧从东北抗联的真实历史出发,塑造了黑土地上一组青年群像。作品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宏阔场面,而是聚焦普通战士在面对家国沦陷时的徘徊、恐惧、抉择和成长。兰花儿、田小贵有家、有爱,也曾拥有远离战火、安稳度日的机会,但最终为坚守心中的信仰壮烈牺牲。同样聚焦青年英雄人物的《上甘岭》,通过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全景式展现,深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队伍中很多人都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走上战场,在枪林弹雨中让青春的无畏和革命的信仰一同绽放。电视剧《鲲鹏击浪》则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历程为叙事主线,用一代伟人的成长故事,为当下的年轻观众点亮理想之火、信念之光。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青春化叙事,正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这种创作方法论是在宏大叙事中描摹细节,在厚重主题中发掘细腻情感,从而让观众在荧屏故事中感受家国情怀。需要强调的是,青春化不等于轻浮化,更不能浅薄化。叙事创新,必须始终以守正为根基,在运用青春视角和表达方式时确保艺术呈现不偏离历史的基本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人物的本真才能更加凸显,家国情怀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青年观众的价值认同。
从个体命运升华为民族精神,构建起观众与国家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家国情怀不只存在于战争年代的记忆中,也同样呈现于当下时代的奋斗中。电视剧创作应深入市井烟火、职业现场,用生动笔触描绘普通人的梦想与坚持,展现当下国家的民生百态、科技进步以及文化交融。这一创作路径,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影视领域的具象实践,也是改变部分现实题材剧集宏大叙事悬浮化、个体叙事碎片化的不良倾向,从而构建可信、可感、可亲的家国叙事新范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北京大视听”品牌建设,其推出的一系列现实题材佳作通过“微观叙事场域”的精准锚定,实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深层同构。从叙事维度看,这些作品构建了多维度的家国情怀表达体系。其一,是家庭史与国家史的共振维度。如《六姊妹》以一个家庭五十年的悲欢离合为叙事轴,将家庭成员的生计奔波、价值追求嵌入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起步、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等关键历史节点,让家庭变迁成为国家发展的注脚。这种“以家见国”的叙事策略,赋予作品以可感可触的温度与朴素的伦理根基,使其获得超越说教、源自血缘关系的亲近感。其二,是个体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共生维度。《玫瑰的故事》以女性情感与成长为切入点,将人物历经挫折、突破自我的生活轨迹与北京城市发展、国家实力提升形成镜像对照,人物的奋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叙事,而是一个时代奋进精神的具象缩影。其三,是职业坚守与国家建设的耦合维度。《南来北往》以铁路警察这一独特的职业视角切入讲述,通过师徒两代人在列车上的值守与担当,串联起我国铁路交通从绿皮车到高铁的转型过程。列车的速度提高、线路的纵横延展,既是国家基建实力的直观体现,也是普通人在岗位上守小家、护大国的生动见证,实现了职业叙事向家国叙事的自然跃升。其四,是国际视野与大国担当的延展维度。《欢迎来到麦乐村》跳出本土叙事框架,将目光投向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场域,通过中国医生在异国他乡的医疗援助、文化交融,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具体的救助故事变得可感可知。其五,是安全议题与国民共识的凝聚维度。《绝密较量》凭借紧张的叙事与鲜活的人物,将抽象的国家安全观念具象化为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信息及财产安全案例。这种转化不仅让维护国家安全从宏观政策落地为可感可知的日常议题,更将其内化为观众内心的价值共识。其六,是地域文化与精神图景的融合维度。《我的阿勒泰》以诗意影像描绘北疆风土与人文气韵,在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中,传递出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理念。该剧不仅拓展了地域美学的表达边界,也为新时代的家国叙事注入了深沉而辽阔的精神内涵。
从艺术表达的深层逻辑看,这些作品之所以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了“真”与“情”的辩证统一。所谓“真”,是实现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融合。一方面,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生活本质进行提炼、洞察,让叙事有了扎实根基;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提炼实现“真实的升华”,将分散的个体经历整合为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故事,让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形成逻辑闭环,有效规避“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时代”的弊端。所谓“情”,是个体情感、代际情感与家国情感的层层递进,这些情感从私人领域延伸至公共领域,从个体共情上升至民族共情,最终构建起观众与国家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这种创作逻辑让家国情怀植根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之中,成为一种自然流露的精神底色。
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荧屏本体,进入跨媒介互动、全场域传播的新阶段
当下电视剧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荧屏本体,进入跨媒介互动、全场域传播的新阶段。这种互动不仅重塑了剧集的传播链路,更让家国情怀在青年群体中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从共鸣到践行的深度转化。
从互动方式来看,社交媒体的“二创”构建了家国情怀的青年话语场。不同于传统观剧模式下的被动接收,当代青年更倾向于以参与者、解读者的身份,通过深度互动重构剧集的意义空间。在微博、B站、小红书等平台,很多年轻人为剧中人物撰写长文分析,将热血台词剪辑成短视频,将观剧的体验延伸为一场场关于理想、责任与担当的思想争鸣。
从播出效果来看,优秀电视剧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剧集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对青年观众产生影响。以《觉醒年代》为例,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火种”以灵活轻盈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经典台词如“我想要成为一个能够报效国家、报效民众的人”被青年观众记在心里、写在本上、印在包上,值得每一个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拿出来重温,以鼓舞自己坚定脚步、奋勇前行。《归队》虽已收官,但“后劲很大”,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走不出来”,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更多抗联历史,传承伟大的抗联精神,提醒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后劲很大”的作品还有《父辈的荣耀》,让观众从顾家三代守护林场的故事中学习到了“碳中和”“碳汇交易”等环保知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延续到了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中。这种“后劲”正是文艺作品社会价值的生动体现,它让崇高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青年观众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而这些优秀剧作的价值也超越了首播时的短暂热度,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持续滋养着年青一代的心灵。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电视剧创作以青春化的叙事唤醒历史记忆,以生活化的笔触书写当代情感,更以多样互动实现家国情怀的“入心”与“破圈”。家国情怀不再只是荧屏上的故事,更逐渐沉淀为观众心中可感知、可共鸣、可延续的情感认同。创作者应在艺术表达与传播方式上坚持创新,融汇古今、观照当下、面向未来,在每一代人的情感共振中,书写生生不息的家国新章。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8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