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不仅专门加戏,给黛玉加了一个扔宫花的动作,还加了黛玉噘嘴、翻白眼生气的特写镜头。
第七回周瑞送宫花,这一情节被安排在电视剧的第二集。
电视剧不仅专门加戏,给黛玉加了一个扔宫花的动作,还加了黛玉噘嘴、翻白眼生气的特写镜头。
(87版的老毛病,给黛玉加了很多次原文没有的噘嘴翻白眼小动作)
周瑞家送宫花的情节,被很多人视为黛玉的“黑料”,87版电视剧的胡乱改编是“功不可没”的。
黛玉的敏感聪慧,管理才能,都被电视剧黑成了无意义的爱计较耍小性儿。
这个情节《红楼梦》原文很短,我们今天根据原文仔细看看87版电视剧改得有多偏离原著。
虚构黛玉掷宫花,噘嘴翻白眼的动作
原著,黛玉都没有碰宫花,更不要说扔了,反倒是“无事忙”的宝玉好奇要看。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叫我送花儿来了。” 宝玉听说,便说:“什么花儿?拿来我瞧瞧。” 一面便伸手接过匣子来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黛玉没在意宫花,反倒问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花是所有人都送了,还是只送了她这里。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 “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周瑞家的就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
得知所有人都有,周瑞家的是送完了所有人,最后才来送她这份。
黛玉冷笑,并且又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
之后黛玉就没有其他言语和动作了。
噘嘴扭头翻白眼都是电视剧加的。
未读原文,先有的错误印象
有人就说了,别人给你送礼物,你问其他人有没有干嘛?在乎先送了谁后送了谁干嘛?
只有不懂事的小孩才会争他有我没有,先给他后给我这种事情。这不就是耍小性儿吗?
这么想,主要原因还是现代读者和《红楼梦》角色,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差异实在巨大。
我们的生活不是那种有着复杂人际关系和繁文缛节的贵族大家庭的生活,别说现在的人,就是回到那个时代,了解的也就是少数亲历者。
是有了《红楼梦》这部书,我们才能了解了一些这种贵族大家庭的生活细节。所以有些地方,我们没办法立刻懂得是怎么回事。
次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别说原著,甚至连电视剧都没看过,对黛玉这个人物没有任何了解。
只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即林黛玉是个爱耍小性子的人。
那还用说吗?肯定是林黛玉耍小性子,别人没第一个给她,她就不高兴。
别说送宫花这个情节,有关黛玉的情节,他们(从来没有自己去看去得出结论的人)估计都只能有一个观点,因为他们就被灌输了这一个观点。
请稍微忘记一会外界灌输给你的偏见,稍微动一下脑筋,礼物没有第一个拿到,林黛玉就生气?
父亲是列侯之家,母亲是公爵之家,林黛玉是很缺那两支花戴吗?
别说林黛玉,连丫鬟都吃腻了鸡鸭鱼肉的贾府里,谁会在乎两支宫花?
再说作者就这样塑造自己全书的第一女主吗?
作者设计这一场戏,就为了写黛玉从小就是个难缠的魔童吗?是让你觉得混世魔王不应该用来形容宝玉,应该用来形容黛玉吗?
如果你都认为作者的用意就是如此了,那你还读什么《红楼梦》?你还是适合读《温柔善良的我打败了邪恶大小姐》。
黛玉的治家才能
送宫花这段情节,黛玉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了解事实情况,第二句话就是敲打周瑞家的。
“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其实不算是什么暗示,就是明写了。
黛玉身份这么尊贵,又这么受贾母宠爱,谁敢给她挑剩下的东西用呢?但是贾府的下人就敢。
宝玉是全家人的宝贝,还被人暗害,嫉妒,中伤,占他便宜的下人之多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作为主子,还不如今天领导训下属痛快呢,尤其未出阁的姑娘。
因为你要保持体面,今天很多领导是连贵族那份虚伪的体面都没有,直接就不管不顾地,连顾客都敢教训。
刚进贾府黛玉年纪还很小,她一句话就能问出来下人有没有按规矩做事,一句话就敲打了年长的奴才没把年轻主子放在眼里的行为。
说实话,面对奴才明显不把你放在眼里的时候,我是想不出来破解办法的。
你是向最高权力掌管者贾母抱怨吗?跟管家的凤姐打小报告吗?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陪嫁过来的左右手,凤姐就是王夫人的内侄女。
这关系错综复杂,谁都不好得罪。
贾府刁奴欺主的事不是一件两件,已经形成了一种霸凌的氛围,谁弱就会挑上谁欺负。
看到后面我们也知道,懦弱的迎春,奶妈都敢偷她的首饰。
每件这样的小事都真去跟长辈告状,让大领导去惩治这么多奴才的小错?
那就只能忍着?任由奴才不把你当回事?那可是偷窃什么的都能干出来。
而黛玉一个问题,一个冷笑,一句回怼,周瑞家的就知道这小主子不糊涂,也不胆小怕事,不是能糊弄的人。
我们也知道,到了后面贾家越来越乱,黛玉的潇湘馆却始终管理有方。
反观其他人,不说小一辈的主子,少爷宝玉是个老好人不想管不会管,小姐迎春太懦弱不敢管也不会管,就连主母王夫人的房里,都是偷窃事件频频发生。
黛玉收宫花这个情节你能看出来黛玉的聪慧和治理才能,所谓“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怎么表现你写的人物是聪明人?不是疯狂堆砌彩虹屁“主儿聪慧”。
实际上,《红楼梦》作者很少直接夸赞林黛玉,都是这种用事实说话。
只是有的人真的没有黛玉那样自己观察,自己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修改周瑞家的反应,带偏观众的感受
大部分人只看过电视剧,因此只对黛玉说的“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有印象,这句话甚至还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
却从来不知道原著还写了周瑞家的反应——“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言语。”
周瑞家的为什么不言语?
因为她确实轻视黛玉年纪小,没当个事办,最后送的黛玉。
行动代表了想法,贾府下人是最会看人下菜碟的。
没想到黛玉一下子就看出来她的小心思,年纪小却不好糊弄。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电视剧对周瑞家的反应改得很离谱。
电视剧里周瑞家的一副很惊讶的样子。
那反应好像在说:你这小孩怎么这样?给你一份就不错了,还敢挑是不是别人剩下的。
周瑞家的有什么可惊讶的?应该先给谁送她不知道吗?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姑娘,是客人,你不知道应该先给媳妇送,还是先给姑娘送?是先给自家人送,还是先给客人送?
长幼亲疏尊卑就是要分得明白的。
周瑞家的当然知道她应该怎么送,所以她不敢言语。
甚至给黛玉这些不管事的年轻主子用“挑剩下的”,她就是知情乃至参与的人之一。
但是电视剧的创作者和演员是真的不知道,所以演的和原著完全是两码事。
很多人在看到后面凤姐挑选管家人选,把黛玉考虑进去了,感到惊讶。
如果你前面没有被电视剧带偏,就不会对凤姐赞赏黛玉的治理才能感到惊讶了。
这里就是对黛玉管家之道的一处表现,而且她年纪尚小,就能在贾府这种复杂的人际环境中驭下有道。
因为中国人对《红楼梦》实在太熟悉了,在没有阅读原著之前,我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影视剧,接触过解说,接触过别人的刻板印象。
我小时候甚至认为贾宝玉、林黛玉都是真实的人物,知道是小说人物的时候才惊讶。
没有搞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也没有细读原文,先按照别人的观点去看了,你才会感到奇怪。你真认真看了原文,很多地方你就不奇怪了。
而87版《红楼梦》电视剧这种乱改原著,无中生有抹黑黛玉的地方不止一处。
电视剧对黛玉的塑造总是往小性儿爱发脾气去引导,仿佛都是黛玉无缘无故地生气。
不仅对黛玉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偏离,也损失了原著要表现的大量信息。
比如贾府这个刁奴欺主的管理问题,电视剧把黛玉的形象改了,也就把贾府的管理问题给隐藏了。
经典文学名著需要更优秀的影视化作品
87版《红楼梦》是目前公认的《红楼梦》影视化的经典之作。
但是受限于资金不足,《红楼梦》结局散佚等客观因素,以及创作自身能力不足等主观因素,87版《红楼梦》电视剧依然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
四大名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出了经典版本后,后来拍摄的版本都没有超越前作,这是不正常,不应该的。
我们的影视创作者应该创作出比前辈们更加优秀、更加经典的版本才对。
可惜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我国影视圈的整体思想水平和创作能力却在下滑,这也是不正常,不应该的。
当我们说87版不完美的时候,它却已经是综合水平最好的一版影视化《红楼梦》。
经典名著的影视化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一点一滴出发,纠正错误,积累经验,正本清源,也许以后我们会拍出更好的《红楼梦》。
来源:呆呆电影精彩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