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凌晨三点,结果第二天上班像条狗”——别躲,说的就是你。
“刷手机刷到凌晨三点,结果第二天上班像条狗”——别躲,说的就是你。
2024年4月,红果短剧日活飙到8000万,一部《风月变》单集15亿播放,直接把郭宇欣送上热搜第一。
我盯着屏幕脑子里只剩一句:这些短剧女主,到底靠什么把咱的睡眠时间全抢走了?
先坦白,我原本瞧不起竖屏小剧,觉得就是狗血提速版。
直到我看见陈沐黎在《偏执宠爱》里抬眼那一秒,弹幕齐刷“钓系美人”,抖音话题50亿,我手比脑子快,三连点赞。
三个月,她靠分成拿了一千万,广告商排队到楼下,连我妈都在问这姑娘是谁。
那一刻我懂了,短剧不是剧,是新型“电子榨菜”,让人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再说成本。
去年拍一部只要几十万,今年头部直接干到三五万一分钟,烧钱速度比奶茶加盟还凶。
钱去哪了?
导演说,演员片酬翻五倍,郭宇欣现在报价能抵一套郊区小两居。
制片方还嫌便宜,因为平台只认脸,脸就是流量,流量就是一切。
于是大家拼命卷题材,现实向占比冲到35%,观众看够了霸总,开始共情打工人,数据立马教做人。
有人卷内容,有人卷身份。
王小亿干脆自己开公司“亿心影视”,从女主变老板,选角第一句话就是“别叫我老师,叫我投资人”。
李柯以更狠,直接跳进正午阳光的《小巷人家》,从三秒落泪的竖屏跳到高清长剧,演技没掉线,收视率还破了1。
赵夕汐更离谱,白玉兰最佳女配提名,颁奖礼上她一句“感谢短剧给我饭碗”把老戏骨全整不会了。
我看完直播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短剧不是终点,是跳板,跳得够高,就能摸到天。
跳不出去的也别急,海外观众正等着。
岳雨婷的《锦月如歌》被Netflix打包,东南亚榜单位列前三,TikTok上#ChineseShortDrama话题80亿播放,老外边追边学中文,评论区一堆“姐姐杀我”。
我半夜刷到越南小哥模仿陈沐黎的钓系眼神,笑出猪叫,笑着笑着又有点恍惚:国产短剧居然成了文化输出扛把子,谁曾想到?
最魔幻的是变现。
平台新玩法:超前点映+直播带货。
观众花9块提前看大结局,女主穿着同款裙子在直播间蹲守,三小时销售额破千万。
我亲眼见王格格,就是那个土木姐,一边抹水泥一边卖面膜,央视把她当励志典型,我却在想:这到底是演戏还是加班?
后来想明白了,对她来说没区别,反正都是赚钱,站着赚和跪着赚,不如站着。
写到这儿,我回头算了算自己的熬夜账单:
过去一年,我为短剧贡献的电费、流量、打赏、同款,加起来能买一台新iPhone。
我骂自己手贱,下一秒又点开更新,因为十分钟就能爽一次,爽完还能在弹幕里找同类,比谈恋爱省事。
短剧女主们不是演员,是时间刺客,精准命中每一个孤独社畜的七寸。
屏幕一黑,我听见楼下宵夜摊老板吆喝:“串串两毛一串!
”
我突然明白,短剧和炸串一个理:高油高盐,便宜快饱,没人指望它营养,却夜夜排队。
不同的是,炸串只胖身体,短剧连脑子一起胖,胖完还让你心甘情愿继续吃。
明天会不会戒掉?
大概率不会。
毕竟,生活已经够苦了,谁还不想花十分钟做一场15亿的梦。
来源:优美旭日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