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部历史剧里出现群臣向黑人演员饰演的皇帝下跪叩拜时,观众感受到的或许不是 “创新” 的惊喜,而是对历史常识的错愕 —— 这正是近期某场关于历史剧创作讨论中,最让人揪心的争议点。历史剧从来不是创作者随心所欲的 “游乐场”,它承载着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使命,藏着一个
当一部历史剧里出现群臣向黑人演员饰演的皇帝下跪叩拜时,观众感受到的或许不是 “创新” 的惊喜,而是对历史常识的错愕 —— 这正是近期某场关于历史剧创作讨论中,最让人揪心的争议点。历史剧从来不是创作者随心所欲的 “游乐场”,它承载着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使命,藏着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敬畏与记忆,可如今有些作品,却把 “离谱” 当成了 “特色”,把 “颠覆” 当成了 “突破”。
有人说 “拍历史剧哪用那么较真”,可 “较真” 的本质,是对历史的基本尊重。就像讨论中所质疑的:选角时是闭着眼睛随便抓,还是把脑子落家里了?难道觉得黑皮肤就能代表 “国际化”?从之前黑人演员出演抗日剧的争议,到如今黑人演员饰演古代皇帝的离谱操作,这些创作者似乎忘了,历史剧的 “根” 在历史里。皇帝的形象可以艺术化,但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的基本逻辑;剧情可以改编,但不能撕碎历史的骨架。当群臣对着与历史语境完全不符的角色叩拜时,被践踏的不只是一段故事,更是观众对历史的信任,对文化的认同。
更让人无奈的是,除了离谱的选角,这些作品还常带着 “硬伤”:台词像绕口令,听得人云里雾里;演技尬得没人性,让人一秒出戏。创作者总想着用 “自以为是的惊喜” 博眼球,却忘了观众要的从来不是 “胡闹”—— 我们想看的,是《大明王朝 1566》里对官场生态的深刻刻画,是《觉醒年代》里对先辈精神的生动还原,是那些能让我们透过屏幕触摸到历史温度的作品,而不是把历史揉碎了、瞎编乱造,最后把观众 “劝退” 的闹剧。
创新从来不是历史剧的 “敌人”,但创新的底线必须是 “尊重”。不是不能在历史框架里加入现代思考,不是不能用新的视角解读过去,可所有的 “新”,都该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敬畏之上。就像讨论中说的:“你这哪是创新,分明是践踏,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所有观众的侮辱。” 历史不会说话,但观众心里有杆秤,那些把 “没常识” 当 “有个性”、把 “不尊重” 当 “敢突破” 的作品,终究会被观众的 “吐沫星子” 淹没。
希望每一位历史剧创作者都能记住:我们拍历史,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过去、珍惜现在,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 “胡闹欲”。守住尊重历史的底线,打磨好剧情,锤炼好演技,才是历史剧真正的 “出圈之道”—— 毕竟,能被记住的永远是有温度、有诚意的作品,而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 “离谱闹剧”。
来源:剧集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