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林黛玉的哭戏要靠垫肩和滤镜才能成立,我们到底在怀念87版,还是在杀死它?”——新版《红楼梦》选角名单刚漏出半页,微博热搜就爆了五条,评论区里最高赞是“别让大数据替我做梦”。
“如果林黛玉的哭戏要靠垫肩和滤镜才能成立,我们到底在怀念87版,还是在杀死它?”——新版《红楼梦》选角名单刚漏出半页,微博热搜就爆了五条,评论区里最高赞是“别让大数据替我做梦”。
郑晓龙团队把观众近五年弹幕、二创、cut片段全喂给算法,跑出的前五名和书里的年龄差一圈:陈都灵28岁,比黛玉进府大了16岁;檀健次32岁,宝玉在书里才13。
算法只认“古装美人”标签,不管青春期到底长啥样。
于是剧组连夜给演员排“减龄套餐”:减重10斤起步,垫肩、画下眼线、打冷光,连配音都选“童声系”。
蒋欣是名单里唯一被书粉盖章“贴脸”的。
化妆师说要把她眉峰剃高两度,再画刀锋眉,从“华妃的媚”改到“凤姐的狠”。
有人翻出她十年前试镜87版落选的视频,当时导演嫌她“太正气”,如今却被大数据捡回来,像绕了个圈证明:审美是轮回,算法只是抄近路。
争议最大的是贾宝玉。
檀健次健身照一出,广场吵翻:肌肉线条太硬,没有“面如中秋月”的软。
剧组回应说会“减肌减脂”,再贴额发片,让轮廓更圆。
可书里最动人的是宝玉的“女气”,那种混在姐妹堆里不突兀的温柔,靠修图能修出来吗?
网友扒出他去年舞台直拍,下颚角锋利得像刀,弹幕齐刷“这哪是怡红公子,分明是怡红悍子”。
年龄差带来的违和,87版也遇到过。
当年欧阳奋强23岁演13岁宝玉,靠的是婴儿肥和镜头仰拍。
现在镜头4K到毛孔,滤镜只能磨平皮肤,磨不掉眼神里的疲惫。
陈都灵拍哭戏cut被转疯,可镜头一拉远,单薄肩膀是垫出来的,眼泪在苹果肌上打滑,像两颗玻璃珠,美则美矣,不真。
有人对比陈晓旭19岁试镜素颜照,眼袋、痘印全在,却硬是能把人带进“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冷。
服化道砸钱狠到通灵宝玉都拿真和田玉雕,可石头再贵,也救不了“不像”。
87版当年经费只有680万,黛玉的窗纱是剧组女工自己抽丝染的,颜色一洗就掉,却掉成了“如烟似雾”的仙。
现在一件戏服成本六位数,绣片用机器锁边,平整得像刚熨过,反倒没了人气。
故宫藏品做参考,可清代审美和曹雪芹笔下“未入宫墙”的贵气,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更尴尬的是,演员还没官宣,超话已经先打起来。
陈都灵粉丝控评“哭戏天花板”,檀健次粉丝甩出舞台直拍安利,蒋欣广场却安静,全是书粉在发“凤姐本凤”。
87版邓婕悄悄点赞了一条“别让情怀变生意”的微博,又秒删。
老观众在评论区写:“我们当年是蹲点等播出,现在是蹲点等翻车。”一句话,把期待和害怕全说尽。
大数据能算出谁最红,却算不出“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它把演员标签化成“古装美人”“哭戏炸裂”,却漏了黛玉那股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孤”。
当技术把“像”拆解成肩宽、眼距、鼻尖角度,留给想象的空间就被焊死了。
也许最后成片出来会真香,可此刻的吵翻,更像一次集体恐慌:怕再没有一个角色,能让我们相信“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来源:青涩枫叶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