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年前,高群书的《风声》一出来就炸了,谍战片里直接封神,多少人反复刷都不腻。谁能想到,2023年他带着麦家的小说、张译黄志忠这样的实力派,搞出个《刀尖》,结果豆瓣才6.2分,票房连五千万都没到——这落差,简直像从云端直接踩空。
十四年前,高群书的《风声》一出来就炸了,谍战片里直接封神,多少人反复刷都不腻。谁能想到,2023年他带着麦家的小说、张译黄志忠这样的实力派,搞出个《刀尖》,结果豆瓣才6.2分,票房连五千万都没到——这落差,简直像从云端直接踩空。
按理说这事底子不差,1940年南京城,张译演的金深水表面是汪伪特务,背地里是军统卧底,后来还在林婴婴的影响下转了共产主义信仰,多带感的设定。可看完电影,不少人吐槽“这哪是电影,明明是把电视剧剪吧剪吧塞进来了”。老话说“贪多嚼不烂”,高群书对着麦家分《阳面》《阴面》的小说,太贪心,啥都想留,结果事散得像一盘沙。前面还在演安保局里的“狼人杀”,后面突然就跳去搞“春蕾”计划,刺杀密码专家、“拔刺行动”、炸细菌工厂,情节走马灯似的换,只能靠大段旁白撑着,逻辑断得稀碎。
就说那些关键情节,漏洞多到让人出戏。重要人物白大怡,为啥能轻易被放到露天阳台当活靶?简单栽赃一下,日本人就信了?地下党凭啥能轻松炸掉重兵把守的细菌工厂?这些问题没人解答,整部片子活脱脱成了“谍战剧精编版”,看着累得慌。
人物塑造更是没让人省心。张译的演技没人质疑,可这次金深水的信仰转变,也太突兀了——就因为军统要清理不忠的人,他就觉得“没意义”,转头换了信仰?观众根本没法共情啊!还有人说他“明显太老了”,撑不起角色从医生到特工的转变,该让年轻演员来试试。金深水和日本军官遗孀的感情戏,更是加得莫名其妙,一点不搭。
女主角林婴婴更离谱,三重身份的王牌特工,居然在潜伏的时候怀孕了,还因为在卫生间干呕被汪伪的人看出来,直接就承认了——这哪像在刀尖上过日子的人?配角们更惨,一个个出场像赶场,高宽、陈耀这些角色,出来没两分钟就没影了,好人和坏人全写脸上,脸谱化得厉害,跟《风声》里每个角色都有戏比,差了不止一点。
谍战片最讲究真实,可《刀尖》里的细节,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金深水都被通缉了,粘一撇胡子就敢混进日军庆典,这日军的安保是摆设吗?林婴婴怀着孕,进出敌营打打杀杀,一点事没有,比小伙子还能打?更离谱的是,四个人就把日本特务的重要基地端了,这哪是谍战,简直像“神剧”套路。结尾更让人懵,金深水潜伏这么久想手刃仇人,结果仇人被政府判了死刑,他托关系混进行刑队才开的枪——这英雄气一下子就没了,哪有《风声》里李宁玉的决绝让人难忘?
其实《刀尖》的失利,也不能全怪导演。麦家自己都说,这书是他“急功近利”的作品,三个月就写完了,漏洞一堆,后来修订了,豆瓣也才刚过6分。麦家的厉害之处,是写人物在极限状态下的“精神劲儿”,比如《解密》里入魔的容金珍,《风声》里孤勇的李宁玉,可《刀尖》里没这股劲儿。偏偏高群书改编的时候还保守,啥都想留,没敢大刀阔斧改,最后把自己困住了。
说到底,《刀尖》的问题,是很多影视创作的通病——总想把所有好东西都塞进去,觉得阵容强、情节多就一定火,却忘了“平衡”二字。电影就两个小时,哪能装下电视剧的内容?谍战片不是任务堆砌,得有人物的“心”,有真实的细节。就像于和伟说的,人物内心越纠结,戏才越好看。《刀尖》里的人物没纠结,没深度,观众自然不买账。
“刀尖”这俩字,本就是说在危险里找平衡,可这部电影自己先失了平衡——叙事节奏没抓好,人物形象没立住,情节设置还离谱。创作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步错就可能栽跟头。《刀尖》的教训,值得所有创作者记着:别贪多,别敷衍,把人物立住,把细节做真,才是硬道理。
读者你们看谍战片最看重啥?是扣人心弦的剧情,还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又或者是一点都不糊弄的细节?来评论区聊聊,一起说说那些让你忘不了的谍战好片!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