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唯一哭慰的乳母:3 岁遇灾、13 岁独逃,她的人生比电视剧还惨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0-03 17:10 2

摘要:古代大户人家的夫人生了孩子之后是不用自己哺乳喂养孩子的,他们会选择一个乳母专门喂养子女。乳母这种职业非常古老,而且是一个只有在封建社会才有的特殊职业。一般而言,从事这种职业的多为底层女性,而需求者则是富贵阶层。溥仪在《自传小说》《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乳母是这个

古代大户人家的夫人生了孩子之后是不用自己哺乳喂养孩子的,他们会选择一个乳母专门喂养子女。乳母这种职业非常古老,而且是一个只有在封建社会才有的特殊职业。一般而言,从事这种职业的多为底层女性,而需求者则是富贵阶层。溥仪在《自传小说》《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乳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职业。乳母这个身份非常特殊,他们喂养的孩子都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和小姐,所以他们的地位相对其他奴才还是会高一些的。而且如果条件允许,乳母可以终身待在府里,他们所喂养大的孩子还会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 母凭子贵,乳母虽然没有生育之功,但有哺乳之劳。历史上还真有一些乳母因为哺乳对象身份高贵,自己也跟着发达起来,比如明朝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算是古代史上最有名的乳母了,后来被朱由校封为奉圣夫人,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乳母的命运都比较悲惨,比如溥仪的乳母就是一位命运极其悲惨的女性,不过她对溥仪的影响很大,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乳母走后,在我身边就再没有一个通人性的人。”

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文档中 “王教士” 应为笔误,结合史实修正)出生时间是公元 1887 年,当时还是光绪十三年,她的出生地是河北河间县某村,家境非常贫苦。家庭成员有四人:父亲、母亲,还有一个比她大六岁的哥哥。家庭收入仅仅是依靠几亩薄田种地,收成总是不好,原本就是靠天吃饭的薄田,风调雨顺时收成尚不足全家衣食之用,若是遇上灾年就更靠不住了。天有不测风云,光绪十六年,那时王焦氏才三岁,直隶北部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引发巨大水灾。有关本次水灾,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汇报,其中写道:“二十九日起至六月初六日,大雨狂风,连霄达旦,山水奔腾,平地一片汪洋,数百里间,烟村扑没,小民颠沛流离,凄惨万状,目不忍睹。” 也正是这次数十年一遇的灾难,把王焦氏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在洪流般的逃难大军中,年仅三岁的王焦氏对父母和哥哥来说,成了一个累赘。她的父亲挑着一个担子,担子一端的筐里装的是破旧的衣服等杂物,算是家里的全部家当了,而担子的另一端就是三岁的王焦氏。看着路边横七竖八躺着饿死、病死的人,一家人的心中别提有多难受了。王焦氏的父亲数次想把这个被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小女儿扔掉,但最终都因难舍骨肉之情,又重新放回筐里挑着上路了。后来据王焦氏自己回忆说,有一次经过一户农户家,疲劳不已的父亲想进去讨口水喝,然而刚进门就看见这一家七口人围坐在炕上的小炕桌前,吃着一盆热气腾腾的红薯。也许是太饿了,王焦氏的父亲竟然萌生了想用女儿换半盆红薯的想法,可是人家硬是没同意。看着王焦氏的父亲实在太饿了,农户家的人就给了他一根地瓜。或许是因为自己当时冲动的想法,冷静下来的父亲觉得对不起小女儿,最后将讨来的这根地瓜全部给了王焦氏吃。时隔几十年后,王焦氏在和溥仪聊天的时候还说,至今都能听到哥哥哭喊着要吃地瓜的声音。

就这样,饥寒交迫的一家四口人 —— 父亲、母亲、九岁的哥哥,还有筐里的王焦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熬到了当时的帝都北京城。他们来北京的最初目的是想投奔一个本家亲戚,这个亲戚在京城里做太监,听说已经做到主管太监的职位了。一家人坚信这个亲戚会帮助他们、救济他们,于是带着全部的希望找到了这个太监亲戚。可是这个太监亲戚早已变成了势力小人,哪里瞧得上穷亲戚,因此他连见都不见他们,更别说周济帮忙了。就这样,这一家四口人走到了人生的穷途末路,为了活命,他们从贫苦的农民沦落成街头被人驱赶和嫌弃的乞丐。当然,乞丐不单单是他们,当时帝都的街头有大批走投无路的灾民乞丐。试想一下,如果满街就一个乞丐,大家救济他,乞丐保准能吃饱饭,可是满街全都是乞丐,又有多少人能救济得过来呢?所以当乞丐的日子,这一家人依然是朝不保夕。而根据光绪朝《东华录》的记载,此时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正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颐和园,一边是皇家贵族的穷奢极欲,一边是灾民的走投无路,贫富反差悬殊。

王焦氏的父亲不忍看着三岁的女儿活活饿死,所以产生了出卖孩子的念头,可王焦氏却很难出手,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当时卖孩子的行情竞争激烈,因为诸多绝望的灾民都在卖孩子,京城富户一时间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多;第二,王焦氏年龄太小,才三岁,距离可以使唤的年龄还有好些年,这也就意味着就算买回去,还得投资好些年的养育成本。后来官府见流民太多,恐生事端(古代因为灾难发生的农民起义很多),因此顺天府尹的官员就赶紧择地筹建了一个粥场,算是给大批灾民一个活命之地。既然有活路了,那就熬着吧。在这个苦熬的过程中,王焦氏的父母给九岁的哥哥谋了一个好出路 —— 给一个剃头匠做徒弟。清朝时,男人都留辫子,脑袋经常要剃,这门生意在那时候还是不错的,学一门手艺就饿不死人。哥哥当了学徒之后,家中就少了一个人吃饭,困难有所缓解。

熬过冬天,到了春天,粥场关门了,大批灾民开始返回家乡。王焦氏的父母在京城也没有出路,只好随着返乡流民,带着王焦氏回去了。但是他们在家乡的安稳日子没过几个年头,到了庚子年(1900 年)的时候,八国联军兵祸降临河间府之地,王焦氏的家乡也没能幸免。这时候已经 13 岁的王焦氏,又踏上了逃难的路,不过这一回,是她独自逃到京城。

来源:圣骑HjFe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