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暗潮缉凶》在19集的篇幅中完成了主线案件的侦破,冗长的节奏让案件的侦破过程显得拖沓。尽管剧集结尾通过密集的线索收束实现了逻辑闭环,但在前期叙事中“东拉西扯”的铺垫与核心谜题的关联性较弱,导致观众长时间处于悬疑张力不足的状态。作为一部主打刑侦办案题材的剧
作者:刘 青
电视剧《暗潮缉凶》在19集的篇幅中完成了主线案件的侦破,冗长的节奏让案件的侦破过程显得拖沓。尽管剧集结尾通过密集的线索收束实现了逻辑闭环,但在前期叙事中“东拉西扯”的铺垫与核心谜题的关联性较弱,导致观众长时间处于悬疑张力不足的状态。作为一部主打刑侦办案题材的剧集,其在悬疑建构方面的失衡尤为明显,刻意加入的多线人物故事不仅未能形成有效的叙事增量,反而因用力过猛陷入“为悬疑而悬疑”的窠臼。
《暗潮缉凶》海报
该剧采用高密度悬念铺设的策略设置的多个人物角色确实发挥了“烟雾弹”的作用,成功营造了扑朔迷离的氛围,但这一效果过犹不及,甚至草木皆兵。剧中与沈小舟案直接相关的嫌疑人包括吴波、陈晖、张昊阳、敖小杰、李达达、李龙和、扈向泽等六人。在警察逐个排查嫌疑人的过程中,“迷雾”无处不在。即便如此,该剧仍然不断增设疑点,比如受害者沈小舟的发小杨涛在她死后异常悲痛,主动认尸并频频打听案情进展;其父杨保革与沈父多年不和,愤恨不满全都写在脸上——父子二人与沈小舟之死究竟有无关联?厂长被打的情节引出小舟尸体被发现,而他晦暗不明的态度和对案件的紧张关注,也令人对其生出满腹狐疑。这些悬念大多有疑无果、有铺无收,不仅没有增强观剧体验,反而因信息过载造成审美疲劳,最终削弱了悬疑本身的吸引力。
《暗潮缉凶》在叙事风格与人物设定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拼贴痕迹。在刑侦主线中,对沈小舟案嫌疑人的排查与调查,令人联想到《我是刑警》中以案件切入现实关怀的叙事策略,却又不及其表现得扎实与真实。比如在对陈晖、张昊阳、敖小杰等嫌疑人的调查中,先后牵引出不同的人物故事:陈晖因家庭贫困自卑,遭遇同学孤立,有些愤世嫉俗,但又努力自强。富二代张昊阳缺少父母关爱,内心极其脆弱,陷入抑郁而无可自拔。其后又围绕张昊阳和沈小舟的关系勾连出网络暴力的议题,通过张昊阳的自杀情节呼应原生家庭的问题,通过对敖小杰的调查,揭露网络直播行业的黑幕等社会问题。可以看出,该剧在探寻真凶之外,试图对社会现实给予深切关注。但遗憾的是,《暗潮缉凶》既未能扎根现实,也缺乏对人物的深度塑造能力。社会议题的呈现流于浅表,人物命运多是浮光掠影,既未形成有效叙事增量,也未能引发真正的情感共鸣。
更明显的对照来自与同为陈建斌主演的悬疑剧《尘封十三载》的类比。两者同样聚焦女性受害罪案件,采用师徒搭档办案模式,甚至连主角的性格转变与情感创伤都如出一辙。《尘封十三载》凭借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在时空交错中建立起强烈的情感张力和逻辑关联,而《暗潮缉凶》仅依托台词交代往事,关键人物形象始终面目模糊,情感动机难以令观众信服。所谓的“模仿”,更多停留于设定层面的借用,未能完成精神内核的对接与重构。
真正暴露叙事失控的,是对连环杀手李达达这一条支线的处理。该角色本可深入挖掘其心理变态的成因与表现,却在作为嫌疑人被排除后便潦草退场,直至结局才借扈向泽之口仓促补完作案细节。这一处理不仅缺乏逻辑铺垫,更削弱了反派应有的威胁感与叙事分量。
《暗潮缉凶》剧如其名,试图在刑侦主线中铺开一幅“众生皆暗潮”的叙事图景,终因人物角色过多、线索庞杂分散,最终未能形成清晰有力的表达。案件真相水落石出时,带来的不是拨云见日的畅快,而是疲惫与困惑交织的观感。该剧既想保持类型剧的悬疑节奏,又渴望承载社会议题的写实深度,结果却在两种风格的拉扯中逐渐迷失,只留下一片模糊而嘈杂的回响。(刘青)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