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后,激起观众强烈反响,在盛赞该剧全景展现文化战线斗争的同时,很多网友发现,导演高希希邀请的女主演有着“惊人相似”的面孔。对此,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去看:这或许不是简单的“撞脸”,而是高希希对作品美学风格的一次精心构建。
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后,激起观众强烈反响,在盛赞该剧全景展现文化战线斗争的同时,很多网友发现,导演高希希邀请的女主演有着“惊人相似”的面孔。对此,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去看:这或许不是简单的“撞脸”,而是高希希对作品美学风格的一次精心构建。
影视创作中,视觉统一性是导演表达艺术理念的重要手段。高希希选择的这几位女演员,确实都具备清秀端庄的面部特征,看似是偶然的巧合,实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美学选择。就像一幅水墨画:虽然用了同样的墨色,但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能展现出万千气象,《阵地》的女性选角也是如此。王丽坤的清冷如远山含黛,徐露的温婉似春水微波,王乐君的端庄若秋月皎洁——她们在统一的中式审美基调下,各自绽放着独特光彩,“和而不同”的选角哲学,恰恰体现了导演的匠心。
徐璐饰演任肃宁
在当下滤镜横行的时代,《阵地》敢于让女演员本色素颜出镜,这份勇气值得赞赏。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艺术理念的表达,真正的表演不需要外在装饰来加持。值得玩味的是,三位演员在褪去妆容后展现的相似性,反而凸显了表演本身的魅力。当观众不再被夸张的眼线、艳丽的唇色所干扰,便能更专注地体会角色内心的波澜。这种“去伪存真”的创作态度,与抗战剧应有的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
抗战时期的中国女性,确实有着某种共同的精神气质——那种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与沉静。高希希通过选角上的“神似”,或许正是要捕捉这种时代赋予的共性。《阵地》的选角策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统一的时代感中,通过演员的个性化演绎,展现女性群体的多元面貌。
影视行业过度追求“颜值经济”的当下,《阵地》的选角理念带来一股清风。它告诉我们:美可以有多元表达,演员的价值不在于独一无二的五官,而在于塑造角色的能力。这种选择展现了对观众鉴赏力的信任。当作品愿意摒弃外在的浮华,专注于表演本身,实际上是在邀请观众参与一场更深入的审美体验——不是看谁更美,而是看谁更贴近角色的灵魂。
从宏大的视角看,这种选角理念正在构建一种属于东方美学的话语体系。与西方追求个性张扬的审美不同,中式审美更讲究“意境”与“神韵”。这种通过相似面容传递统一美学追求的尝试,可能正是中国影视探索自身审美语言的有益实践。《阵地》的“撞脸”现象,与其说是创作上的保守,不如视为一次美学上的自信表达。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应当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审美传统,在共性中找寻个性,在统一中展现多元。当作品能超越表象的讨论,引发对美学本质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阵地》的选角争议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表演艺术?在这个问题上,高希希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