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见过那种孩子,生在好人家,手里拿着一把王炸,却总能打到最烂的局?大人们的心思像棋局,他偏偏不看局面,只看眼前一口气。三阿哥,就是那个让人又气又心疼的主。
三阿哥:被撤黄带子的那天,皇上想的不是“罚”,而是“救”
在《甄嬛传》里,三阿哥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孩子,生在好人家,手里拿着一把王炸,却总能打到最烂的局?大人们的心思像棋局,他偏偏不看局面,只看眼前一口气。三阿哥,就是那个让人又气又心疼的主。
他是皇上的头一个儿子,生母齐妃不出挑,地位也不低,后来又抱到皇后膝下养大。别人讲,这样的身世,怎么着也算起步不差。可他从小就缺一根筋,规矩当耳旁风,情上来了不看场合。最离谱的一幕是——皇后替他张罗着乌拉那拉家的姑娘,准备给他定个堂堂正正的福晋,他偏偏看上了新入宫、娇宠正盛的瑛贵人。宫里最小的小丫头都知道要称一声“娘娘”,他倒好,大庭广众里眉眼含情,背地里还递了信。那封信,像一个把柄,顺势就落到了别人手里。
皇上气不气?肯定气。可他到底是父亲,怒火压下去,转头先护的是儿子的名声。瑛贵人背起锅,成为挡箭牌,这桩事也就混过去了。等到后头,皇上把先帝祭礼这种“面子事”交给三阿哥办,皇后一看,觉得天终于露了个口子:这不就是在给他挣分吗?她开始暗地里攀扯朝臣,蠢蠢欲动。偏偏甄嬛也不是省油的灯,她手里拢着四阿哥、六阿哥,明里不争,暗中着棋。那日祭礼,三阿哥在先祖牌位前开了口,不劝风调雨顺,不谢圣恩隆重,反而替皇叔、替中宫说情,还提到“圈着兄弟、禁着内宅,外头人会怎么想”那一类的话。换谁听着都刺耳,何况是皇上。就这么几句话,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紧接着,黄带子一撤——这根本不只是打脸,这是把他硬生生拽出争储的赛道。
很多人觉得那一出是两位女人的明争暗斗,到底谁更高明。可再看,会发现那局里其实还有一双眼——皇上。他一直在看,也一直在算。
说回头。三阿哥小时候,齐妃给他种下的念想很直接:你将来要做那个坐龙椅的人。宫里当时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长子在宫中”局面,四阿哥、五阿哥在宫外,三阿哥跟着娘在宫里,仿佛天生占着先机。他自己也信了:位置像天赐的,读书好,规矩不差,其他都不是事。可齐妃后来倒了,他被送到皇后那边,身份体面,情分却淡。皇后看他更像个可以摆放的棋子,让他照书读,不教他看人心,连一句掏心窝子的叮咛都慢。于是这孩子长成了一个会背书、不会察言的少年,心里只剩下直线:只要我用功,其他人都会退让。
偏偏皇上是个清醒的人。他知道三阿哥骨头不坏,就是不适合那把椅子。瑛贵人一事之后,皇上心里的弦绷紧了一格。果郡王是热闹人,甄嬛又握着两个儿子,局势越发像一张网。他让甄嬛往后退退,可命运爱开玩笑,甄嬛又怀上了。喜讯是喜讯,真正让他着急的是——那些能选的继承人,居然有大半跟甄嬛扯着线。后宫不能干政是规矩,可当你所有筹码都放在一个女人那边,规矩就成了纸上话。
皇上是那种不说透的人。他借先帝祭礼试试水:一来看看甄嬛会不会伸手,二来看看三阿哥有没有长进。还有个小细节很扎心。那次甄嬛“摔跤”,他第一眼看见倒地的人,嘴里脱口而出的是那句亲昵的称呼。等到人醒过来,他却换了个冷静的宫中称谓。一个称呼的变化,十足说明他明白了些事——甄嬛嘴上谦让,手里未必不握刀。至于后来皇后因胧月一句话、因诸般迹象被办,那不是谁挑唆谁,而是皇上心里早有秤,顺势把秤砣放下而已。
再说祭礼那天。三阿哥跪在牌位前,几句话把自家父皇勾连进“严苛”的影子里。皇上一听,就明白这孩子又被牵着鼻子走了。想想也难怪,宫里这摊水太浑,除了甄嬛,谁会真心护着他?更何况之前滴血验亲那一阵风,皇上嘴上不提,心里对六阿哥的血统到底难免起过波澜。真正让他寄望的,其实是稳当、沉着的四阿哥。甄嬛到底想推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三阿哥在牌桌上,中宫那边就不会消停,人心永远盯着他,迟早有一劫。
于是皇上做了那个看似无情的决定:黄带子撤了,名义上的资格没有了。可恰恰是从权力里摘掉他的名字,才可能真保他一命。你去想想,瑛贵人那次丢人,他气急了,打了儿子两个耳光,还冷冷地说过:再犯,父皇也未必护得住你。这不是威胁,是事实。他看得出来,三阿哥就是那种会被人当枪使的性子,迟早挨算计。与其等着哪天动真格,不如先让他离台远一点。
讲到这儿,总得说一句做父母的难。世上真正在乎孩子的,大多是“算得最远”的那一拨。皇上收回一条黄带子,其实是一条命,他清楚。后来四阿哥上去了,甄嬛要护住六阿哥,也做了个“逆着心”的选择——把孩子过继给果郡王。让孩子离开你,换来一生安稳,这种权衡,有时候比刀子更疼。你看,皇上和甄嬛,都是心硬的人,也都是心软的人。外头看他们像敌手,骨子里他们做的决定却惊人一致——都在替自己偏爱的那一个,铺退路。
再回头看看皇后。她最相信的是“母以子贵”,最稳妥的算盘是“把三阿哥扶上去,我就稳了”。可她看不见这孩子真正缺的,是教他做人、教他沉住气的手。她以为父子情已断,皇上那边只剩下铁石心肠。实际上,那日撤带,既是处罚,也是收手。她像看一场热闹,自以为抓住了风口,最后才发现自己一直站在风里。
三阿哥呢?他不是坏人,也不是好棋手。宫里没给他太多见识的机会,皇后教会他的是规矩,不是见识;齐妃给他的是野心,不是能力。他自己也不懂得躲锋芒,碰上喜欢的人就一头扎下去,碰上大典的风口就忍不住替别人说话。你说他蠢吗?他只是直。直到把自己刺在别人的刀尖上。
我总记得他抬头的眼神,有点像窝在角落里等夸奖的小孩,天真的。可惜这是皇宫,不是学堂。你一个“直”字,足够让你输得没脾气。也有人问,若他不是皇长子,若有人愿意真心带他看几次局,会不会变样?可能吧。但人一生,最难对抗的就是自己生来的性子和别人给你的期待。这两样加起来,有时候比命运还重。
故事讲到这儿,不必苛求个圆满结尾。撤了黄带子的那天,他的天也许塌了一角,可那一角塌下来,挡了后面更大的祸。皇上背过身去,可能心里也酸。甄嬛收起笑意,可能也知道这局赢得不光彩。至于三阿哥,走下台阶那一瞬,他或许才第一次明白:有人在救他,只是救法不好看。
你看,宫里的风,总是在走廊里拐弯。有人顶着,有人绕着,有人被吹走。我们站在戏外叹一声,也就罢了。真正的局中人,哪有那么多选择呢?
来源:诗意火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