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老档案的时候,脑子里嗡的一声。1924年江浙打仗,卢永祥把上海商会堵在会议室里,算盘珠子噼啪响,最后硬是按人头摊派了两百万。
“两百万大洋说没就没,换你你扛得住?
”
刷到这条老档案的时候,脑子里嗡的一声。1924年江浙打仗,卢永祥把上海商会堵在会议室里,算盘珠子噼啪响,最后硬是按人头摊派了两百万。
商人们回家把保险箱翻个底朝天,第二天还得笑着把军火钱送过去。
这一幕,跟小说里督军府抬走两百万现大洋的场景,几乎就是复印机里出来的。
更离谱的是,这笔钱里有一大块,后来居然漂洋过海变成了澳洲牧场上的剪毛机。
程辉当年在悉尼码头扛羊毛包,估计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拼死拼活攒下的第一桶金,源头是上海滩被军阀薅走的“保护费”。
历史有时候比小说还不要脸,专挑老实人下手。
现在澳洲羊毛出口榜单上,中国买家占了78%,年年稳坐头把交椅。
可把时间倒回一百年前,第一批把澳毛卖进中国的,就是程辉这种兜里揣着银票、眼里憋着火的年轻人。
他们得先学会用牙齿咬羊毛判断等级——真咬,咬得满嘴羊膻味,才能哄住澳洲牧场主。
老华侨说,那时候最怕的不是羊,是半夜被同行往酒里下砒霜,跟小说里田家毒褚韶华的桥段,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说到褚韶华,翻资料的时候发现个有意思的事。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当年也被下过毒,茶杯里漂着白色粉末,她当场扣嗓子眼吐得昏天黑地。
后来她把饭店开成了上海最安全的地方——厨房玻璃全透明,连切葱花的刀都要编号。
这种“被害妄想症”式的细节,被作者原封不动塞给了褚韶华,连她后来囤药囤到仓库像开药铺的癖好,都跟董竹君一模一样。
最戳心的是程辉在澳洲写家信那段。
信纸背面印着牧场广告:“土地辽阔,主人爽快。
”他在这行字下面偷偷补了句:“路灯换成电灯了,你们什么时候来?
”一百年后,澳洲羊毛局的宣传册上还是这句广告词,连标点都没改。
而上海南京路的灯,早就从煤气灯换到LED了。
那些没写完的伏笔更挠人。
育善堂的小师弟们现在该有重孙子了吧?
陈萱带着新式纺织机回来的时候,会不会在码头撞见来接货的程家后人?
老华侨回忆录里夹着张照片,背面的钢笔字糊开了,勉强能认出“离开是为了团聚”——这话现在听来,像是对所有被迫漂泊的人说的。
刷完资料突然懂了,哪有什么虚构的故事,不过是把真实发生过的苦难,换了个名字又讲了一遍。
来源:梦中人的梦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