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国强之后,谁还敢演?”——这句弹幕在《浴血荣光》首播当晚被刷屏了三千多次,结果三天后,风向变成了“王仁君是谁?怎么把青年毛泽东演得这么像隔壁班那个爱打篮球的学长?”
“唐国强之后,谁还敢演?”——这句弹幕在《浴血荣光》首播当晚被刷屏了三千多次,结果三天后,风向变成了“王仁君是谁?怎么把青年毛泽东演得这么像隔壁班那个爱打篮球的学长?”
剧组先干了件“笨事”:把横店所有现成的景全否了,带着两百多号人真奔井冈山,沿着90年前红军转山的路线,一路走一路拍。
鞋磨穿了多少双没人统计,但片尾字幕里出现了17位当地向导的真名——这在国产剧里还是头一回。
更“轴”的是服装组,他们把军事博物馆里一件1929年的旧军服借出来,拆成布片,拿放大镜数纱线,再一比一复刻出240套,只为让镜头扫过去时,衣角飞起的弧度都经得起暂停键审判。
王仁君进组前最后一次公开活动,脸颊还是圆的;两个月后出现在片场,腮帮子直接凹进去,体重掉了15斤。
他给自己开的药方不是节食,是“史料+篮球”。
每天拍完夜戏,他拉着扮演朱德的张一山在驻地院子里打半小时一对一,规则是“谁输谁背一段《井冈山的斗争》原文。张一山后来回忆,那段日子把这辈子能想到的爆破戏都自己上了,因为“一用替身就觉得对不起自己刚背下来的‘星星之火’”。
观众最先注意到的是脸,接着是声音。王仁君把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的录音找出来,循环播放,直到把那句带着湘潭味的“晓得啵”说得像自己口头禅。第四集里,他站在茨坪村口对农民说“土地是命根子”,弹幕飘过一句“这口音把我爷爷叫醒了”,点赞两万多。
数据比演技更不讲情面。开播当天,平台内部群传出一张截图:同时在线破百万,35岁以上观众占到62%,却硬生生拉动了23%的18-24岁新注册账号。第二天,井冈山民宿搜索量暴涨120%,有老板直接把自家店名改成“八角楼的灯”,门口竖块小黑板:住店送《浴血荣光》同款红军餐——红米饭、南瓜汤,管饱。
真正让历史区up主熬夜剪视频的是每集片尾那两分钟“历史对照”。剧组把实拍画面和1929年的老照片叠化,连树上的一道砍痕都能对上号。有观众一帧一帧比对后发帖:原来“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当年就是在那棵老槐树下说的。帖子被转去微博,半天阅读量破千万,评论区最高赞是“历史课要是这么上,我早及格了”。
年轻观众最买账的,是剧里把伟人拍成了“会犯错也会长个儿的学长”。第五集,毛泽东因为情报失误,带着部队多绕了40里山路,夜镜头里他低头啃冷番薯,腮帮子鼓得像个普通大学生。弹幕里有人写“突然不怕失败了,主席都走过弯路”,被点了三千多个赞。
行业里流传一句话:主旋律最怕“爹味”。《浴血荣光》的解法简单粗暴——让节奏快成网剧。第一集开场三分钟就是夜袭,手持摄影晃得人眼花,配乐直接上鼓点,很多00后以为自己在看《漫长的季节》番外。导演组后来透露,他们剪片子时把《觉醒年代》的预告片循环放,只为提醒自己“一句说教都不能有”。
最离谱的是,剧还没播完,已有高校思政课老师把片头那段“红军行军地图”搬进PPT。北京一所大学干脆开了一门选修课,名字叫“跟着剧集读井冈山”,选课系统开放当天就被抢爆,助教在朋友圈吐槽“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按传统套路拍,这部剧至少得请三位“特型”老戏骨压阵,预算再上浮30%。现在启用王仁君、张一山这批“非典型”演员,片酬省下近千万,钱被转去做AR开发。打开官方小程序,手机对准客厅,就能在沙发上“看见”90年前的八角楼,连房梁上的青苔都清清楚楚。上线三天,小程序日活突破五十万,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我家地板也能做革命遗址”。
说到底,观众从来没讨厌主旋律,只是讨厌被当成傻子。《浴血荣光》把伟人先拍成人,再把历史拍成今天刚发生的事,于是连最挑剔的豆瓣小组也给出8.9分——这是近三年革命剧的最高分,比《跨过鸭绿江》还高0.3。有人留言:“不是唐国强不香,是新一代终于把主席演成了我们愿意通宵追更的‘学长’。”
这条留言下面,几百条回复出奇一致:原来真正的“王炸”不是换脸,而是先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再走进那束光里。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