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日》导演“甩锅”大戏:穿帮镜头成导火索,谁该背这口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20:36 1

摘要:“iPhone 11 Pro穿越回2016年”这条弹幕刷爆屏幕的那一刻,没人想到它会把一部刚飙到8.1分的悬疑剧直接拖进舆论坟场,更没人想到导演会当众把副导演拎出来“示众”——结果锅没甩出去,自己反被扣上“格局小”的铁帽子。

“iPhone 11 Pro穿越回2016年”这条弹幕刷爆屏幕的那一刻,没人想到它会把一部刚飙到8.1分的悬疑剧直接拖进舆论坟场,更没人想到导演会当众把副导演拎出来“示众”——结果锅没甩出去,自己反被扣上“格局小”的铁帽子。

穿帮本来只是小疙瘩,真正让人心里膈应的是“谁来认”。

观众可以原谅护士口误床号,也能笑一笑手机穿越,但接受不了创作者把失误当皮球。

刘璋牧那句“这锅不打算再背了”一出口,弹幕瞬间分成两派:一派骂导演推责,一派心疼服化道背锅。

热搜词条#不眠日甩锅#四小时阅读量破2.3亿,比剧本身登顶的速度还快。

有人翻出旧账:早在《破冰行动》时期,刘璋牧就被吐槽“时间线像被狗啃过”。

豆瓣高赞短评写道:“他拍大场面确实带劲,一到细节就掉线。”同一坑摔两次,很难再用“偶然”搪塞。

真正扎心的是预算账。

特效烧掉总预算35%,剧本又拿走20%,服化道只剩11%,还要负责横跨六年的道具精度。

工作人员爆料,连护士手里的病历都是打印店加急单面彩打,一张成本八毛,背面空白直接穿帮。

iPhone 11 Pro壳子之所以敢上场,是因为“道具库压根没iPhone 7壳,王帅把自己手机壳扒下来救急,以为后期会P掉”,结果后期团队根本没拿到素材——流程单上这一栏空白,没人签字。

流程空白,责任就成了橡皮图章。

国内剧组普遍把“穿帮审查”压在剪辑师一个人身上,剪完直接送审,平台催上线,时间卡到按小时计。

有剪辑师匿名吐槽:“一天看四百条素材,眼睛早花了,最后只能凭感觉点鼠标。”

对比之下,Netflix在《怪奇物语》第三季直接设“年代纠错小组”,三个人专职盯道具,连可乐拉环都要对比1985年款。

预算只占0.3%,却换来零穿帮。

方法不神秘:把责任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签字栏从一页变成四联——导演、制片、服化道、后期各留一份,谁漏谁补,没得推。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去年做过一次匿名问卷,73%的剧组承认“没有穿帮专项流程”。

被问到“出现明显年代错误怎么办”,超过一半选择“能P就P,不能P就赌观众看不见”。

赌输一次,豆瓣评分掉0.2,广告商第二天就能撤单,真金白银比弹幕狠多了。

观众其实很好哄。

有人把《不眠日》穿帮镜头剪成合集,弹幕里“哈哈哈哈”飘过,笑完补一句“剧还是好看”。

但当“认错”变成“甩锅”,好感瞬间清零。

王帅在朋友圈发长文道歉,末尾一句“预算和时间真的不够”,比导演那句“不背锅”更戳人——基层打工人的无奈被摊在太阳底下,行业遮羞布直接被撕成抹布。

事情走到这一步,再骂单个人已没意义。

国产剧日更模式把“上线”变成唯一KPI,平台要数据,广告主要曝光,导演要热度,没人敢喊“停”。

可观众的眼睛已经进化到4K,再用720P的粗糙流程去糊弄,翻车只是早晚。

解决办法说穿了也不性感:把“穿帮审查”写进合同,像保险一样强制购买;预算里单独留0.5%给“年代纠错小组”,签字不过审就集体扣款;上线前留三天“冷静期”,让外包团队做最后一轮“找茬”。

成本看上去多了几百万,却换来评分稳住、广告不撤、二轮版权涨价——算总账,其实是省钱。

《不眠日》的循环剧情里,主角第五次才跳出死结;现实里的国产剧,也到了第五次翻车的时候。

下一次开机,如果流程表上还是空白,那口锅就不会只扣在一个人头上,而是砸向整个行业。

观众不会永远陪跑,市场也不会永远给机会——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循环抛弃的“不眠日”。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