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香港终成国产剧插件?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20:17 2

摘要: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剧集Q3,有一部剧却让鱼觉得有点特别,就是“开端”系列 IP 的第二部《不眠日》。其实,它已经更换了制作方,从第一部的正午阳光变成耀客传媒,内容剧情也跟公交车爆炸、“锅姨”没啥关系,但其中对于国产剧地理坐标和空间的处理,却让人觉得颇有玩味之处。

文 | 何润萱

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剧集Q3,有一部剧却让鱼觉得有点特别,就是“开端”系列 IP 的第二部《不眠日》。其实,它已经更换了制作方,从第一部的正午阳光变成耀客传媒,内容剧情也跟公交车爆炸、“锅姨”没啥关系,但其中对于国产剧地理坐标和空间的处理,却让人觉得颇有玩味之处。

在《不眠日》里,香港不再是一个现实坐标,而是一套可调用的港味插件:霓虹、街巷、枪火与港星面孔提供危险外壳;普通话腔调与内地式叙事把秩序兜底。作为故事背景的“华澳市”既像香港,又不像香港——它更像一次精心设计的拼贴实验。

《不眠日》

港味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来自该剧香港演员工业训练的迁移:张国强出自TVB 的程序体传统(《O记实录》《廉政英雌之火枪柔情》),陈保元常在警匪/动作链条里担任要角(如《反黑》),文咏珊、李靖筠等在犯罪类型中磨出站位与节奏,也天然把港式动作、警匪美学带入合拍场。

但和这种港味格格不入的,是作为男主的白敬亭那纯正的北京口音,以及宋洋那张一看就很内地文艺的脸。而在介绍白敬亭饰演的丁奇为什么拥有循环能力时,剧中闪回的那个大学上下铺、集体打游戏的画面,也明显是内地高校生活的质感。演员们的对话里,普通话×粤语的混搭更频繁:上一秒陈保元还夹着工作证在办公室里偷燕窝,好像让人回到千禧年警匪片那种窝心的感觉,下一秒白敬亭那典型不耐烦的北京口音就提醒你,这是个 2025 的“合拍片”。

《不眠日》

以上,这就是你会在《不眠日》里看到的一种非常奇异的景观——一部杂糅了内地和香港警匪桥段的混搭悬疑片,拼贴感极强。但或许是导演对自己叙事能力的自信,以及编剧工作做得还不错,这种拼贴反而组装出一种异托邦的感觉,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甚至产生了一种新鲜“二创感”。这大概也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外壳与内核在同一场景里频繁对撞——既是违和,也带来观感上的新鲜。

《不眠日》

去年,我写过一篇为什么一定要炸掉香港,讨论过香港的失落和痛感问题。如今看来,香港这种文化下坠有增无减——因为它的功能已经从江志强《焚城》里那种一次性痛感容器,变成了今天的风格化插件。如果说 2024 年的《焚城》和《九龙城寨》还为香港的失落提供了一种影像化的“临终快照”式爆破,2025 年的《不眠日》则彻底把香港抽离出了具体,变成了风格化的模块,方便内地制作公司随时取用。

如开头提到的,在这部剧里,港味被去疆域化为风格元素(霓虹、街巷、枪火),人物也被打上标签(港风女主、犯罪片老炮),再在内地叙事里重疆域化为若干个可治理的剧情功能件。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文咏珊在陈思诚的电影里尚可算作花瓶,在《不眠日》里她则被降格为功能位的NPC。这倒是跟性别没什么关系,而是香港的一切,在这部剧里都只能是无味化的模组。

这一点,在剧情进入中后段时愈加明显:随着宋洋饰演的反派墨远致暴露,基本挑大梁的剧情都由内地演员来承担,高光线也基本点在这两个男演员身上,港味骤降,叙事迅速回归到秩序恢复、邪不压正的母法。结局自然是墨远致被抓,丁奇抱得美人归,两人在烟花下很程式化地亲吻。

《不眠日》

Lev Manovich 在《新媒体的语言》里说过,数字时代的一切内容都服从“模块化原则”——像乐高一样可拆解、拼贴。《不眠日》里的华澳市,就是把香港降级为风格模块:危险由港味外壳提供,秩序由内地叙事兜底。

兴许是短剧集的快速收束,这种感觉在最后一集格外强烈:前一秒还是白衬衫天台枪战的港片既视感,但转头就迅速切换到国产剧标配的Happy Ending 光感,表里关系,一目了然。

香港当然不是突然沦为国产剧风格插件的。回溯一下就能知道,它的这种文化下坠至少已经有小十年了。

2016年,《无间道》网剧版由爱奇艺与寰亚合作,在内地首播、再剪成粤语回流TVB;2019年,《飞虎2》由优酷与 TVB 集团联合出品,内地先播、香港后播;2020年,《使徒行者3》制作公司已出现“上海腾讯企鹅影视”字样;2024 起,优酷与 TVB 宣布五年合作框架、腾讯视频启动“港剧计划”,合拍与并线制度化。此后,港味逐步被做成可复制模板。

以《使徒行者》这个经典港产IP为例,第一季还捏在TVB 自己手里,第二季时腾讯(上海腾讯企鹅影视)已经开始主动介入制作。等到第三季,制作方的名单里,腾讯已经排在 TVB 的前面了。

《使徒行者》

今年腾讯视频制作的《太阳星辰》更可窥见这种工具化港味的趋势:这部在香港拍摄的高概念悬疑片,干脆直接和港企海棠果影业合作,在Netflix设有同步窗口,并非依赖TVB 的频道体系。足以见得,当港味变成一种模组、内地平台调用纯熟后,TVB 无论作为制作方还是渠道,都已不再是必需品;如今与它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也包含情感与记忆层面的加注。

在院线端,香港电影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失味”。因此杜琪峰才会在戛纳对 BBC 称最近是自己“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并将之归咎于香港当前“政治气候”,总结为“我和香港都失去灵魂”。最终,这种失落被去年的《焚城》捕捉到:香港影视的痛感终于被商品化——爆炸与末世美学把失落转译为一次可售卖的强感官体验。

《焚城》

总而言之,尽管这种传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香港在2025 年终于成为了国产剧插件。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自然是港人与港味的失落,以及,我们是否要因为香港的文化下坠而感伤?

基于香港的本土视角来说,伤感或者感伤无可厚非;但立足内地和全局,就会知道插件并非单纯堕落,而是文化工业的幸存机制:当主体性难以维持,它至少还能以模块形式继续存在。

仍以《不眠日》为例,这部剧在异托邦的设定上,并不只使用香港这一组插件,而是一种全球化的地理大拼贴。

《不眠日》

男主角丁奇工作的CIB(Criminal Investigation Bureau),剧内字幕译作“司法刑事调查署”,这其实属于虚构机构称谓:“司法”贴近澳门语汇,“署”符合香港的部门习惯,而现实中的香港 CIB 对应“刑事情报科(Criminal Intelligence Bureau)”;“CIB=Investigation Bureau”又更接近台湾译法(通常称“局”)。这一港澳台语法的杂糅,正好呼应本剧的拼贴逻辑。

本剧的另一位主要配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也是拼贴的证据:作为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的女演员,她身上的悬疑感和东亚感都非常具象,弹幕上也有观众频频认出她。而本剧动作导演张鹏,曾参与《蚁人》《王牌特工》等好莱坞商业片的动作设计,他身上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影子。因此,从内地到港澳,再到泰国、远赴好莱坞,《不眠日》呈现的是多层次的地理拼贴——香港,只不过是其中一处重点。

某种程度上,香港的插件化并不是下堕的孤例,而是全球/中国影视现代化的一部分:陈思诚《唐人街探案》系列以“唐人街”为接口,把真实城市(曼谷、东京、纽约)虚拟化为可移植的悬疑坐标。各类短剧和网剧也常常在虚构城市中拼贴现实元素,既保证安全,又提升可复制性。这些虚构坐标构成了一个后现代的迷宫: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天然适配悬疑与科幻。

《唐人街探案》

香港从黄金时代的主体,到如今的插件,至少我们可以在地理维度上不简单评判好坏。因为整个影视工业都在走向地理拼贴的模式:空间不再是故事的根,而是可调用的接口。对香港来说,这既是失落,也是留存。虽然对香港本土文化有点残酷,但这是一种无可选择的大势所趋。

说到底,谁拥有拼贴权,决定了港味是方法还是素材:当权力在内地,香港就从叙事主体被安排到风格插件的位置。黄金时代香港诞生的审美偶然,已然被今天内地影视工业的生态全面覆盖。杜琪峰的失落不会消散,只会经久盘旋在港岛上空——因为,这就是新港剧时代的新常态。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运营|CCC

校对|刺梨

今日互动:

你看《不眠日》了嘛?

来源:潜水鱼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