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一定会很奇怪,为什么其他各国的国都有的称王,有的称侯,而卫嗣君却称君呢?那不是和秦国的商君(商鞅)一样,都应该属于什么样的级别啊?
16、都是好演员
--《资治通鉴》之以城换囚的卫嗣君
卫嗣君, 战国时期卫国的第四十一个国君。
大家一定会很奇怪,为什么其他各国的国都有的称王,有的称侯,而卫嗣君却称君呢?那不是和秦国的商君(商鞅)一样,都应该属于什么样的级别啊?
那开始卫嗣君故事之前,咱们先来聊聊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君”三个称号的区别。
“王”,当然是权利至高无上的存在。最初是天子的称谓,是一个国家的老大,也就是最高领导人。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侯”字的甲骨文里有弓箭的含义,“侯”作为受“王”分土封的第二级领导层,可以看作是一个地区的军事领导人,受王节制和管理。
“君”者“治办之主也”,也就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在古代可以视为大夫、相国,在现代,好比是总理同级的行政权职位。
那卫嗣君呢,在战国这个人人都想称王的称侯的时代,却自贬称君,仅保留濮阳一个地方作为属地,他有什么想法?
今天说说他的故事。
卫嗣君当政期间,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这个囚犯还懂得医术,帮助魏襄王的王后治病。卫嗣君刚开始想用百金把犯人买回来,继续接受惩处,以示法规的严肃。但魏襄王不同意。卫嗣君派人去见魏王,就打算用左氏城去交换这个囚犯。大臣们劝谏:“用一座城池去换一个囚犯,太不值得啊。”
卫嗣君坚持己见:“对治理国家来说,没有小事,把小事处理好,才不至于出大乱子,如果法律的严肃性不能保证,有十座左氏城又有什么用处?违法要必究!”
魏襄王听到这件事,感慨说:“一个君王下决心要做的事,必定会成的,如果阻碍他,恐怕不祥。”
于是,派人把囚犯送回卫国,接受卫国法律的制裁。
卫嗣君还喜欢钓鱼执法。
他派人经过关卡的时候用金钱贿赂关卡的官员,事后,把负责关卡的官员召唤过来,告诉他,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接受了多少钱的贿赂,马上把这个金钱退回去!涉事的官员十分惊恐。心想,这卫嗣君料事如神,便再也不敢徇私枉法。
还有一次,卫嗣君听说他的一个县令的席子破了个洞,卫嗣君便马上赏赐了这个县令一张新席子,县令大惊失色。心想,国君竟然能够掌握到这么细微的事情,谁还敢做坏事,谁还敢隐瞒国君呢。
心机男,很多时候,都是靠演戏或演技去操纵别人。入戏太深的人!未必会得到民心!更多的时候,得到的大概率是:形式主义的演技。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