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陷“演技困局”:《守护者们》的背后,是演员与角色的错位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02:01 2

摘要:张一山在剧中的争议,首先绕不开“一人分饰两角”的重复操作。从《柒个我》里分裂的七种人格,到《亲爱的你》中并行的两个身份,再到《守护者们》里丁一与李约瑟的“左右互搏”,他似乎陷入了“多角色=显演技”的误区。

让《守护者们》的登场自带期待,日伪时期的上海谍影、双男主潜入敌营的斗智博弈,再加上张一山、韩东君的主演阵容,本应是填补类型空白的诚意之作。

可剧集开播仅四集,口碑便急转直下,尤其作为男主的张一山,几乎成了争议的核心,与此前《生万物》中杨幂的处境如出一辙,双双跌入“演技同质化”的舆论旋涡。

张一山在剧中的争议,首先绕不开“一人分饰两角”的重复操作。从《柒个我》里分裂的七种人格,到《亲爱的你》中并行的两个身份,再到《守护者们》里丁一与李约瑟的“左右互搏”,他似乎陷入了“多角色=显演技”的误区。

并非观众排斥一人多角,而是这种设定的魅力,在于演员能否通过细节差异塑造出“两个灵魂”——就像潘粤明在《白夜追凶》里,仅凭眼神的冷与暖、步态的沉与躁,便让关宏峰与关宏宇立住了人设。

可《守护者们》开篇,张一山对丁一与李约瑟的区分,仅停留在表面身份的切换,缺少人物内核的差异,反而让观众生出“审美疲劳”,仿佛又看了一遍换汤不换药的旧套路。

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他“用力过猛”的表演状态。剧中丁一的身份是剧团演员,这个角色本应带着“台上入戏、台下清醒”的层次感——舞台上可以外放鲜活,私下里作为潜伏者,需藏起锋芒、内敛克制。

但张一山的演绎,却把“舞台感”贯穿了全程:挤眉弄眼的表情、幅度夸张的动作、刻意拔高的语调,让丁一时刻处于“亢奋状态”,既不像潜伏在敌营的谍报人员,也不像有职业素养的演员。

反倒像个时刻想抓住镜头的“戏精”。表演的精髓在于“收放自如”,如同烹煮火候,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而张一山在这部剧里,显然没能握住那个“度”。

最致命的争议,是“演谁都是张一山”的固化印象。即便《守护者们》的故事背景与《家有儿女》相隔数十年,观众仍能从丁一身上看到刘星的影子——那种带着点油滑的机灵、脱口而出的俏皮话。

甚至咧嘴笑时的神态,都与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小男孩高度重合。后来的《余罪》曾让观众眼前一亮,他把小混混的痞气与卧底的挣扎演得入木三分,可那更像一次“本色延伸”,而非真正的“角色突破”。此后的诸多角色,无论是都市青年还是年代人物。

总能找到“张一山式”的标签:说话的节奏、肢体的习惯、甚至情绪爆发时的方式,都在重复过往的自己。对于演员而言,“千人千面”或许苛刻,但“演谁像谁”是基本要求,一旦陷入“自我复制”,角色便成了演员的“陪衬”,而非独立的灵魂。

有趣的是,张一山的困境,恰与此前《生万物》中的杨幂形成了呼应。当时杨幂饰演的秀秀,因“台词含糊”“眼神空洞”“习惯性抿嘴”被吐槽“演谁都是杨幂”,与年代群像格格不入。不过杨幂还算幸运,随着剧情推进,秀秀的成长线逐渐清晰。

老年妆的突破更是让口碑回暖。但张一山恐怕难有这样的“翻盘机会”——《守护者们》不仅演员表演受诟病,剧情本身也漏洞百出,不少情节逻辑牵强,缺少谍战剧应有的缜密与张力,想要靠后续剧情“带飞”演员口碑,难度极大。

回望张一山的演艺路,《家有儿女》是起点,《余罪》是高光,可此后的道路却逐渐偏离“演员”的核心。他并非没有实力,眼神里的戏、情绪爆发时的感染力,都证明过他的潜力,可如今却困在“安全区”里:反复用同一套表演逻辑塑造角色,依赖“多角色”“夸张化”的标签博关注,反而忘了演员的本质是“成为角色”。

《守护者们》的争议,或许对张一山而言是一次警醒:观众的期待从不是“看到张一山”,而是“看到丁一”“看到李约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独一无二的角色。若不能跳出“自我复制”的怪圈,即便有再多资源,也只会在“演技困局”里越陷越深。毕竟,演艺圈从不缺“童星出道”的光环,缺的是能打破光环、真正与角色共生的演员。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