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赴山海》这部剧可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开播前宣传那叫一个猛,S+级投资、《莲花楼》的原班人马、顶流主演成毅,再加上温瑞安《神州奇侠》这种经典IP背书,谁都以为这得是部爆款预定,能拯救一下如今有点疲软的长剧市场,甚至扛起“新武侠复兴”的大旗。结果呢?播出才一
最近《赴山海》这部剧可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开播前宣传那叫一个猛,S+级投资、《莲花楼》的原班人马、顶流主演成毅,再加上温瑞安《神州奇侠》这种经典IP背书,谁都以为这得是部爆款预定,能拯救一下如今有点疲软的长剧市场,甚至扛起“新武侠复兴”的大旗。结果呢?播出才一周,口碑就急转直下,豆瓣评分从8.2一路跌到5.9,直接被不少观众贴上了“内娱长剧错题本”的标签。这落差,确实有点大。
《赴山海》的故事基础其实不差,改编自温瑞安的《神州奇侠》,原著讲的是浣花剑派弟子萧秋水遭遇灭门之祸后,习得《忘情天书》,执掌天下英雄令,号召天下英雄结成神州结义,共抗江湖势力和外敌,充满了家国情怀和传统侠义精神。但剧版的改编思路非常“新潮”,加入了一个“穿书系统”的设定:一个现代网文写手肖明明,穿越进了自己写的小说里,成了男主角萧秋水,必须完成系统任务——当上武林盟主才能返回现实世界。这个设定本意可能是想吸引年轻观众,让武侠题材更“现代化”。
想法听起来挺新颖,实际播出后,这种“创新”却成了最大的槽点。剧中出现了用PPT策划门派斗争、用KPI考核管理门派这些现代职场梗。虽然制作方可能是想增加趣味性和轻喜感,但结果却让整部剧变得“四不像”:既没有轻喜剧那种流畅的轻松愉悦,又丢了传统武侠剧该有的江湖气和荡气回肠的侠义精神。观众觉得,主角的行事动机完全被“系统任务”牵着鼻子走,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侠义担当,这让原本应该热血沸腾的江湖故事,读起来更像是个被迫完成的游戏副本,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除了核心设定上的争议,《赴山海》在制作细节上的各种粗糙和穿帮,进一步消耗了观众的信任和好感。比如某些镜头里,演员居然直接拿着现代打印的剧本入画;古装戏服下面露出了现代的“洞洞鞋”;兵器道具塑料感重;甚至出现了“过三炷香的时间”这类基础文化常识的错误(三炷香应依次燃烧计时,而非同时点燃)。这些低级失误让观众吐槽不已,觉得剧集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尊重和制作的诚意,武侠世界本该有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被这些细节彻底打破了。
《赴山海》几乎一比一复刻了《莲花楼》的核心主创团队。《莲花楼》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将悬疑探案元素融入武侠故事,既保留了传统武侠的侠义内核,又通过“探案小分队”的群像叙事和现代审美吸引了观众,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较好平衡。《赴山海》显然也想走这条“武侠+”的路子,但它选择融入的“穿书系统”现代感太强,一定程度上吞噬了武侠的本味,导致改编失衡。
《赴山海》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近年来不少“新武侠剧”的共同困境。自从《莲花楼》火了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类似尝试,比如《七夜雪》更侧重女频言情和女性元素,被指更像古偶剧;《少年白马醉春风》也被吐槽江湖感太弱。这些剧往往过于注重添加所谓“新审美元素”,如甜宠、悬疑、系统流等,希望能吸引特定受众,但却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稀释了武侠作品最核心的“侠义精神”和“江湖气质”。观众想看的是侠肝义胆、快意恩仇,而不是挂着武侠名头的恋爱剧或职场穿越剧。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赴山海》的一些积极探索。它试图用“穿书”设定和现代思维(比如用物理学改良轻功、用职场逻辑对抗门派内卷)来解构江湖,这种荒诞感与侠义精神的碰撞,确实形成了一定的叙事张力,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武侠世界也内卷”的讨论(相关话题阅读量甚至超8亿)。制作上,团队也花了心思,比如耗时半年搭建榫卯结构的“听雪楼”,运用3D建模技术呈现《山海经》式的视觉想象,试图在视觉上重构武侠美学。这些尝试说明创作团队并非没有投入,也反映出他们希望武侠能与当代年轻观众产生情感联结的努力。
《赴山海》的争议,其核心或许在于“武侠+”中“武侠”与“+”的权重分配问题。成功的“武侠+”模式,根本还应落在“武侠”上,“+”的元素应该服务于武侠内核的呈现,而不是削弱甚至取代它。一旦江湖侠义让位于现代流行审美元素,失去了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精神内核,作品就很难再被认可为一部真正的武侠剧。创新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尊重和理解传统武侠的精髓。
那么,《赴山海》的波折是否就意味着新武侠剧的没落呢?我觉得下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一部剧的得失并不能完全定义一个题材的兴衰。《赴山海》引发的广泛讨论,恰恰说明了市场和对武侠题材仍有很高的关注度和期待。大家的“吐槽”和“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恨铁不成钢”,是希望武侠这个曾经辉煌的类型能重新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前的剧集市场,资本往往倾向于依赖大IP和流量明星来降低风险,武侠剧也难逃此律。大量翻拍或基于知名小说改编,虽保证了基础观众盘,但也容易导致原创性缺位和对相同题材的“重复性开采”。若只是在经典框架里打转,或为了追求短期热度而盲目堆砌流行元素,缺乏对侠义精神本身的深入挖掘和当代化诠释,武侠剧的创作就容易陷入瓶颈。
《赴山海》的这次尝试,无论成败,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讨论契机。它告诉我们,新武侠的创作或许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平衡传统侠义精神与现代表达方式,如何在创新中守住那份关于“侠”的灵魂。技术、特效、画面这些硬件提升了是好事,但故事、人物、精神这些软件更需要用心打磨。观众并非拒绝创新,而是拒绝那些只有武侠的“形”,却没有武侠的“魂”的作品。
所以,《赴山海》的播出及其争议,与其说是新武侠剧的“没落”,不如说是整个类型在探索前行中一次不可避免的磕绊。它暴露了问题,也展示了可能性。未来的武侠剧创作,要想真正实现“复兴”,恐怕还需要创作者们带着更多的敬畏之心去理解传统武侠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以更精准的笔触去描绘能与当代人共鸣的侠义故事。这条路不容易,但只要这份“江湖梦”还在观众心里,希望就始终存在。
来源:热浪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