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之都”竞逐背后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00:09 2

摘要: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今年7月,深圳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而早在4月,西安西咸新区已举办微短剧资源推介暨产业招商会,推出全省首支微短剧专项基金……多地政府纷纷抛出政策“大礼包

看电视综编

一场围绕“短剧之都”称号的城市竞争已悄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今年7月,深圳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而早在4月,西安西咸新区已举办微短剧资源推介暨产业招商会,推出全省首支微短剧专项基金……多地政府纷纷抛出政策“大礼包”,微短剧这个新兴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新焦点。

短剧基地狂飙,并非简单的政策跟风,而是城市基于对短剧产业“短平快”的经济特质、千亿级市场潜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驱动力的精准洞察。抢滩、竞逐、开发,在这场寻找转型突破口的战略尝试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短剧发展利好?短剧之于城市产业的赋能,又具体映射在了哪些方面?

短剧正在以一种强劲势头闯入大众视线。

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相关数据,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超过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更”。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超500亿元,而且还在一路“看涨”,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能突破1000亿元。

迅猛发展之下,微短剧已经突破了快消品的初始印象,成为重塑视听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相比于传统影视产业对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的高准入门槛,微短剧以其独特的低投入、高回报、多链接的产业特征,拥有着高弹性、高效率的变现能力和经济效应,开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发力点。

信息显示,目前河南省微短剧企业近1200家,涌现出郑州天桥、三笙万物、日新阅益、风华正茂等一大批制作机构,建成空港聚美、大志影视等拍摄基地,上线心动短剧等播出平台,从业人员超5万人,已形成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除了郑州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之外,越来越多城市争相入局这一千亿级新经济赛道,赋能千行百业。

西安构建起“15分钟全产业链生态圈”,其中具备100多个实景拍摄场景和200多人的后期团队,从剧本创作到特效制作、流量投放,微短剧制作全流程均可一站式完成。此外,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造梦工厂影视基地、秦汉影视城、未央视频文化产业园等影视基地相互补充,为微短剧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拍摄场景和完善的配套服务。

占据区位优势与性价比,不少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微短剧产业生态,并且还在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创造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愿意大力支持微短剧产业?短剧凭何受青睐?归根到底,在于微短剧的产业特性,精准地满足了城市在多方面的战略需求,尤其之于二三线城市。

首先,微短剧作为典型的绿色、低耗、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符合数字经济战略发展方向。其次,微短剧能够对城市品牌进行年轻化重塑,通过微短剧的精彩剧情,能将城市的地标、文化内核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年轻观众,比传统的城市宣传片更具渗透力。最后,短剧行业的年轻创意人才不仅能贡献产业价值,更能为城市注入创新活力,改善人口结构,提升城市消费能级,这对于缓解二三线城市人才外流具有重要意义。

种种因素,使得微短剧成为众多城市理想的经济新抓手。要竞逐“短剧之都”称号,真正将短剧变为当地强劲的优势产业,各地相继推出了哪些政策?

进入精细化、差异化的发展阶段,各城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资金补贴和场地支持,而是深度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场围绕微短剧的城市博弈,正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策略格局。

譬如,湖北定位于“荆楚特色”与高效服务,对普通微短剧实行“3+5”个工作日的高速审看机制,对体现湖北元素的优秀剧本和完成片,扶持资金最高可上浮30%;福建打造“闽派特色”和对台融合,省级设立3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三年内支持100部闽派精品,同时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台湾业者来闽创作。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促使多地政策不再停留在泛泛的“鼓励创作”,而是精准引导内容与地方特色结合,使其成为传播城市形象、活化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与此同时,一些城市敏锐地捕捉到产业链上的特定机会,以确立自身不可或缺的坐标。

其中,南宁强化“出海”支持,对文化出口企业给予额外奖励,同时利用东盟区位优势和实景拍摄特色,目前南宁现存短剧相关企业超1200家,山海星辰通过自有海外短剧平台Stardust TV,将作品推向全球,在东南亚市场累计用户超千万。天津则探索“短剧+文旅+老字号”的融合实验,通过具体项目将城市文旅资源与商业品牌进行场景化营销,如《哏都风云之刚好遇见你2》。

与此同时,不同城市还根据自身目标,选择不同的产业链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这种分层竞争策略,有效避免了产业的同质化内耗,使不同禀赋的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深圳凭借其成熟的科技基因和国际化视野,将策略重点放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高水平服务体系,如建立“全周期协拍”机制,并鼓励AI技术研发与微短剧出海。上海也专项经费支持精品内容、特色活动、高新技术应用和出海项目,对获得国家级奖项的项目最高资助300万元。

总体来看,通过资源禀赋驱动、产业环节切入等手段,各城市在直接的资金奖励之上,越来越重视优化服务、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并且努力挖掘地方独特性,以避免“大而全”的同质化竞争。政策火热,机会汹涌,但能否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提供精准有效的支持,将是决定其能否在这条新赛道上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各地热情拥抱微短剧产业的同时,如何在这场热潮中保持清醒,找到独特的发展赛道,并提供可持续的产业保障,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考题。

破解同质化困境,需要城市管理者具备战略定力,做好“三个精准画像”:一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精准画像,找到不可复制的文化标识;二是对产业基础的精准画像,明确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三是对目标市场的精准画像,确定是服务本地、面向全国还是瞄准海外。

例如,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可聚焦“微短剧+文博”赛道,制造业发达地区可探索“微短剧+工业品展示”模式,边境城市则可发力“微短剧+国际文化传播”。

当微短剧助力从短期政策刺激转向长期生态培育,一个更完善的短剧创作生态正在形成。一方面,创新容错机制的健全,内容创作得以在合规范围内大胆探索。知识产权能在更大限度上得到保护;而另一方面,各环节的链条打通,也将推动微短剧与文旅、教育、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短剧之都”的带动效应尤其可观。

从“野蛮生长”过渡到“精耕细作”,多方合力之下,不断拓展边界的微短剧产业,将进一步开辟增长新蓝海。相信在多地多项利好政策之下,微短剧将逐渐蜕变为支撑城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综合自:

河南全媒体网:刚结束的郑州微短剧大会,藏着行业最实在的 “钱景” 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爆款短剧的风,吹到了南宁?

西安日报社数字报刊:打造西部微短剧产业新高地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