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莲花楼》原班人马加持,此前《莲花楼》以8.5分豆瓣成绩成为武侠剧标杆,对原著人物的精准把控与演员的贴合演绎,让观众对该团队充满信任。
《赴山海》开播即自带双重光环,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一边是《莲花楼》原班人马加持,此前《莲花楼》以8.5分豆瓣成绩成为武侠剧标杆,对原著人物的精准把控与演员的贴合演绎,让观众对该团队充满信任。
另一边是改编自温瑞安经典《神州奇侠》,这部上世纪70-80年代作品,虽以“闯关式武打”为特色,故事铺陈直接,却因萧秋水这一核心角色成为经典。
萧秋水从意气风发的少年侠客,经家族覆灭、挚友背叛后成长为悲悯沉稳的江湖领袖,角色凝聚着温瑞安自身经历的情感投射,魅力不输“四大名捕”。
双重优势下,剧集开播即登热搜,热度居高不下,但6集过后,“失望”渐成观众主流反馈,这部手握“好牌”的作品,不仅未复刻《莲花楼》成功,更暴露了当下武侠剧改编的深层困境。
最初得知《赴山海》用“穿书”设定改编时,不少观众曾看到创新可能。
《神州奇侠》原著受年代限制,武打场面密集却易显重复,直接照搬难让当下观众共鸣。
而“穿书”设定本可扬长避短:现代主角带着对原著剧情的“上帝视角”穿越,既能保留浣花剑派灭门、萧秋水成长等核心情节,又能借现代思维与武侠江湖的碰撞增层次感,可最终呈现却偏离轨道。
《赴山海》的失望,核心是改编逻辑双重失守,既未满足原著粉期待,也未让路人观众感受故事合理性。
对原著党而言,剧集对核心情节的改动与疏漏难以接受。原著中浣花剑派灭门的直接原因,是权力帮为夺取岳飞之母手中的“天下英雄令”,这是推动剧情、凸显萧秋水家族大义的关键,原著用大量篇幅铺垫。
可剧中“穿书”的主角,虽知配角被偷袭方式、能说出进攻者名字,却不知灭门核心动因,需通过试探才知晓吴老夫人身份,完全违背“读过原著”的人物前提。
更遗憾的是,温瑞安笔下兼具金庸式招式描写与古龙式心理刻画的武打戏,被简化成乱哄哄的大乱斗,丢失原著武侠韵味。
路人观众的不满,则源于人物行为逻辑崩塌。剧集开篇明确,萧秋水功力在家族排第五,远不及将接任掌门的哥哥,可在权力帮来袭、家族存亡之际,主角却要挑战掌门之位。
虽剧集以“系统任务”解释其想借掌门身份改剧情,但这一行为忽略现实逻辑:大敌当前家族需团结,主角挑内斗会分散精力、涣散人心。
且以其功力根本无法获胜,靠“作弊”夺权也难服众。这种不合理行为,让主角失去观众共情,“穿书者”本应有的“代入感”荡然无存,观众只觉角色胡搅蛮缠,后续剧情难挽回观感。
其实“穿书”设定本身无错,真正拉垮剧集的是创作团队过度依赖创新形式,忽视内容根基。
优质IP改编需平衡“尊重原著”与“贴合当下审美”,可《赴山海》重心全在“形式创新”,用“系统”“穿越”堆噱头,却轻忽人物动机与故事逻辑。
最典型的是“现代外挂”设计,为凸显主角特殊性,安排“调酒换解药”情节:主角为救人需向喜好珍奇之物的角色交换,最终靠“调酒”达成目的,他在武侠世界能轻松买到调酒器皿与冰块,还熟练掌握调酒步骤,可剧集从未交代其是调酒师,这种无铺垫“开挂”完全脱离角色设定与时代背景,更像编剧强行推进剧情的“金手指”。
对比《庆余年》便知差距,范闲的“现代优势”是背经典诗作,既符合“现代人有古代人无的文化积累”逻辑,又因诗词是大众熟知内容让观众共鸣。
而《赴山海》此类不合逻辑设定还有不少:“穿书”主角竟误以为“忘情天书”是实体书四处寻找。
自己设定的“福袋”角色接连认错却不怀疑。找“忘情天书”时表现得像未读原著般糊涂。
这些细节暴露剧本粗糙,似编剧“脑袋一拍”的产物,未考虑人物身份与故事逻辑一致性。
制作层面的瑕疵进一步放大失望。剧中特效被吐槽为“猪猪侠式”,质感廉价且与武侠氛围不符。
演员造型偏古偶风,浓妆与精致发饰违背侠客硬朗气质。
还出现磨皮过重、抠图明显的镜头,甚至有洞洞鞋穿帮画面。这些问题单独看或许不致命,但在剧本有硬伤的情况下,让剧集口碑雪上加霜,也让“《莲花楼》原班人马”光环黯淡,观众本期待《莲花楼》般细腻制作与武侠氛围把控,却看到满满的敷衍。
《赴山海》的争议,发生在武侠剧渐趋式微的当下,更具代表性。
近年武侠题材虽偶有《莲花楼》这样的爆款,但整体创新乏力:要么反复改编金庸、古龙作品,陷入“薅羊毛”困境,剧情雷同难给新鲜感。要么盲目加玄幻、甜宠元素,让武侠变“四不像”,丢失“侠之大者”精神内核。
《莲花楼》的成功,在于守住武侠核心,李莲花跌落巅峰却坚守侠义,人物弧光显武侠魅力。同时以单元案串主线,节奏契合当下观剧习惯。
而《赴山海》误将“热度”当“质量”,以为靠“IP+原班人马”就能吸引观众,却忽略武侠剧根本:观众要的不是花哨设定与密集噱头,而是立得住的人物、有逻辑的故事,及刀光剑影后的侠义精神。
萧秋水的成长本是《神州奇侠》最珍贵的内核,可在剧中,这一角色成长被“系统任务”与“轻喜剧”元素稀释,只剩为“苟活”折腾的“工具人”,失却原著人物厚度。
如今《赴山海》热度仍在,但口碑下滑说明,市场可为情怀与期待买单一时,却不会容忍粗制滥造。武侠剧若想“回春”,创作团队需放下对流量的迷信,回归内容:改编经典要吃透原著精神,明确不可丢的根本。
创新要考虑设定与故事适配性,不为猎奇忽略逻辑。毕竟武侠能跨越时代,靠的不是炫酷招式或流行设定,而是关于正义、坚守的故事,及让观众感受人性温度的角色。
《赴山海》的失望,或可成为行业镜子,让创作者明白,拯救武侠剧靠的不是“蹭热度”,而是对原著、观众与武侠文化的用心与敬畏。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