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蓉愣在原地,她不敢相信这个曾经让她奋不顾身的男人,如今竟如此决绝。直到冯化成提着行李摔门而去,她的眼泪才一滴滴落在饭碗里。那一刻,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60多岁的冯化成会为了20多岁的王紫,抛弃他们十六年的夫妻感情和女儿。
那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婚变,其实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埋下了伏笔。
冯化成在家里做了最后一顿饭,桌上摆着红酒,气氛却异常沉闷。他低头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咱们离婚吧,不是你不好,是我不好。”
周蓉愣在原地,她不敢相信这个曾经让她奋不顾身的男人,如今竟如此决绝。直到冯化成提着行李摔门而去,她的眼泪才一滴滴落在饭碗里。那一刻,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60多岁的冯化成会为了20多岁的王紫,抛弃他们十六年的夫妻感情和女儿。
01 崇拜之火:周蓉与冯化成的开始
19岁的周蓉,正是爱情懵懂的时候。特殊年代里,浪漫的小说不能看了,她需要一场极致浪漫的爱情来宣泄无处安放的青春。诗人冯化成出现了——这个才华横溢、一身儒雅气息的男人,瞬间吸引了她的注意。
当时冯化成被打成“右派”,分配到了偏远的贵州山区。周蓉竟不顾家人反对,瞒着家人跑到贵州深山里找他,跑到山区支教。
周父当然不同意女儿去那种地方吃苦。然而周蓉铁了心,甚至对父亲说:接受了冯化成,就当是多了个儿子。
那时的冯化成正处于人生最低谷,周蓉的到来点燃了他内心被崇拜的火苗。在贵州深山里,这个从北京来的书生已经尝尽了“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滋味,周蓉的崇拜就像根救命稻草,让他觉得自己还是个“人物”。崇拜,成了两人爱情的最初基石。
02 柴米油盐:浪漫褪色后的婚姻
恢复高考后,周蓉考上了北大,并一路读博读研。她一步步提升自己,两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却让曾经的浪漫渐渐褪色。
冯化成想要在诗歌上获奖,因为一旦获奖,就能换一个大房子,早点把女儿冯玥接过来一起住。于是他挨家挨户送礼,恳求分房。然而这种行为在周蓉眼里,却成了“龌龊的小人行径”。
周蓉当上副教授后,对冯化成的态度由当初的崇拜变成了哪都看不顺眼。她开始吹嘘自己的成就,讽刺冯化成的无能。好像在这个家里,只有她才是出力最多的那一个。
“周蓉的‘嫌弃’再次将冯化成送进了‘精神食粮匮乏的深山’。” 在周蓉面前,冯化成完全没有了自尊,逐渐变得卑微起来。从前那种被崇拜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03 王紫出现:另一个“周蓉”的影子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20岁的女诗人王紫出现了。她就像是第二个周蓉,年轻且对冯化成充满无限的崇拜与敬仰。
王紫对冯化成的诗有共鸣,还会连放“彩虹屁”。这对于被妻子看不起的冯化成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王紫在一起,冯化成可以畅谈一夜都不带停歇的。王紫给予了冯化成应有的体面,而这份体面让冯化成找到了在贵州生活时的感觉。
王紫甚至不顾冯化成有家室,愣是把对方骗到自己家里,灌醉后发生了关系。事后冯化成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在王紫身上发现了周蓉年轻时的影子。
04 真实隐情:冯化成内心的渴望
冯化成性格复杂,有单纯的一面,但也自私虚荣。他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上大学前和舅舅舅妈生活在一起。在特殊年代里,前妻为了不影响自己,决绝地与他离婚,让他很受伤。
被崇拜的需求,贯穿了冯化成的一生。作为一名诗人,他需要别人的赞扬来维持创作灵感和自我价值感。周蓉的崇拜消失后,冯化成在婚姻中感到窒息。
王紫的懂得示弱,激发了冯化成作为男人的保护欲。这和周蓉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让冯化成找回了自信。他或许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出轨,反而觉得是在追求“艺术巅峰”。
05 最终结局:出家背后的真相
冯化成最终为他的出轨付出了代价。他跟着王紫跑到法国,本以为能让诗名远扬,可现实给了他一巴掌——他的诗早就过时了,没人买账。
王紫也还年轻,有远大的抱负和很多试错的机会。在法国四处碰壁后,王紫把冯化成当成了累赘,无情地抛弃了他。
走投无路的冯化成选择回国。回顾自己的一生:为了所谓的“浪漫”,抛妻弃女,得罪亲人,跑到国外折腾半天,最后什么也不是。他想起唯一被人认可的时刻和那首《北陀寺的风》,突然觉得没意思了。最后,他遁入空门,或许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终于承认自己折腾不动了。
在我看来:
重温《人世间》,冯化成的选择看似荒谬,实则暴露了人性深处的脆弱。他追求的不只是年轻肉体的吸引,更是那种被仰望、被崇拜的感觉。对于一个逐渐被时代遗忘的诗人来说,这种崇拜如同空气一样重要。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争吵,而是崇拜感的消失。冯化成与周蓉的故事提醒我们,爱情需要互相欣赏,即使在最平淡的日子里,也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爱上对方。
大家怎么看冯化成的选择呢?在现实与浪漫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雨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