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张嘉益、陈好领衔主演的家庭轻喜剧《欢乐家长群2》正在热播,剧情延续第一季的温情基调,将“家长群”升级为“生活群”,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勾勒当代家庭的喜怒哀乐。9月24日,演员陈好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深入解读剧中角色戴静的成长轨迹,并分享她对家庭焦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由张嘉益、陈好领衔主演的家庭轻喜剧《欢乐家长群2》正在热播,剧情延续第一季的温情基调,将“家长群”升级为“生活群”,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勾勒当代家庭的喜怒哀乐。9月24日,演员陈好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深入解读剧中角色戴静的成长轨迹,并分享她对家庭焦虑、职业选择与自我价值的思考。
从焦虑到通透
《欢乐家长群2》围绕刘向上(张嘉益饰)与戴静(陈好饰)应对家长群与托管群、景婷婷三胎家庭的矛盾调解、唐晓薇(王晓晨 饰)创业与马英杰复婚风波及房东纠纷展开。在这幅温情与欢乐兼具的群像画幅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观念碰撞、代际沟通、教育思考等现实命题。
第一季里的戴静原本在外地从事高薪工作,负责家庭经济支持,与丈夫刘向上和子女分居两地。这一季的故事中,戴静与丈夫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分歧。最终她选择放弃外地工作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成长。
在陈好看来,彼时的戴静“焦虑感更强,压力也会更大”,“因为她既想做一个职场上的女强人,又希望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妈妈,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每一方面都出彩。”
陈好认为,《欢乐家长群2》里的戴静找回了“通透感”。“她懂得了取舍,在家庭和事业中做出了选择,不再像之前那么焦虑,情绪更稳定了。”戴静依然很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性格逐渐柔和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体现。“她真正走近孩子,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尽量地让自己去变成孩子们希望成为的那种妈妈,这也是爱孩子的一个表现。有时她也在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这种为了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而付出的努力,足以称得上是个好妈妈。”
如何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是戴静这一角色最主要的矛盾点之一。陈好直言,这种平衡没有通用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面对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不同家庭的情况,然后来调整自己的选择和精力的分配。明确当下哪一种身份最需要你,什么阶段最重要,就相应地多投入一些精力。不一定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做出正确的取舍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就像“一面镜子”
剧中戴静被观众称为“家庭CEO”,擅长通过分工化解育儿压力,甚至用“血脉压制”让哥哥管妹妹,真实细腻又有趣的细节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不少网友弹幕留言“戴静在演我”。陈好对此并不意外,她觉得戴静就像“一面镜子”,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大家之所以能够在戴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就说明这个角色捕捉到了很多妈妈们在工作、育儿乃至于家庭中的真实状态。”
在家庭关系中,戴静与丈夫刘向上是一种“女强男弱”的设定,“刘向上包容性强,他能给予家人自我成长的空间,夫妻之间有商有量、共同进步,在大的问题上,刘向上还是会帮助戴静一起去把握整体方向。”陈好直言自己“特别喜欢这种家庭氛围”。
她表示,第二部中的戴静已经做出了“最优选择”。“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完美的选择,但一定最契合戴静当下的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非常重要,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很多迷茫的事情时,比如人际关系等,有人能够去引领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家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同样不可或缺。”陈好认为,比起学习成绩,正确的三观可以让孩子受用终身,“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父母还是尽量多给与一些陪伴比较好。”
撕掉“完美”标签
从剧集延伸到现实,戴静的以退为进,在特定阶段优先陪伴孩子成长,与陈好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高度契合。“我和戴静一样,女性不能丢掉自我,但也不必强求‘面面俱到’,毕竟,我们是人,不是超人,要允许自己在一个阶段把一件事做好,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和家庭的状况做出最优选择。”
于她而言,戴静是一个“特别真实和鲜活的人”。“戴静真实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不在意一些称谓。有的时候她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但她还是遵从内心的声音,不是只去顾及面子工程。健康良好的夫妻关系也给了她充分舒展自我的空间,出现问题时两个人可以有商有量,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感,也让家庭变得温暖。”
陈好表示,“爱自己”与“爱家庭”并非对立选项。她以“蓄电池”进行比喻,“爱家庭,其实是在为家人放电,爱自己则是主动充电。如果只放电不充电,那么电池很快也就耗尽了,甚至可能会报废。”她也分享了自己的“充电妙招”,“无论是独处,还是跟朋友小聚,其实都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让身心得到深度放松。再次进入家庭时,会更加有活力。爱自己,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自信、神采飞扬,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互相提供爱的补给,这样才能相辅相成。”
面对“母亲”“老师”“演员”等多重身份的需求冲突,陈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多重身份也是源于自愿选择,所以我很认同自己的各种身份。多重情况叠加时,的确会感到分身乏术,需要进行一些取舍。我们要保持住学习的能力,与社会同频,这样才能争取到将来再次选择的机会。”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