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打开视频软件,各种剧层出不穷。但每次有人问我“有啥值得反复看的剧”,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士兵突击》。它没有恋爱线,没有大场面特效,甚至主角一开始还是个“笨小子”,可就是这样一部剧,过了14年还能让人翻出来看,还能在网上被讨论。它能成经典,不是没原因的,这些
现在打开视频软件,各种剧层出不穷。但每次有人问我“有啥值得反复看的剧”,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士兵突击》。它没有恋爱线,没有大场面特效,甚至主角一开始还是个“笨小子”,可就是这样一部剧,过了14年还能让人翻出来看,还能在网上被讨论。它能成经典,不是没原因的,这些点现在的很多剧都做不到。
首先是人物够真实,没有“完美主角”。许三多刚出场的时候,就是个木讷、胆小的农村娃。他不敢跟人说话,训练总拖后腿,连村里的人都笑他,这样的主角,放在现在的剧里可能没人喜欢。但《士兵突击》没把他写成“突然开挂”的英雄。他去五班,从每天整理内务、坚持出操开始;他练腹部绕杠,从十几个练到三百多个,练到晕过去;他进钢七连,别人休息他还在琢磨战术。他的成长不是靠运气,是靠一点点的死磕。还有史今,他不是“万能班长”,会因为许三多的笨拙头疼,会在退伍时躲在车里哭;伍六一也不是“完美硬汉”,他有脾气,会不服气,最后为了不拖累许三多,自己断了腿还扔了信号弹。这些角色都有缺点,像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不是飘在天上的“神”,所以观众才能记住他们,才能共情。
然后是剧情不玩花样,只讲“实在事”。现在很多剧为了吸引眼球,会加狗血误会、反转套路。但《士兵突击》全是“日常戏”:士兵们的训练、吃饭、聊天,五班的人一起摸鱼,钢七连解散时的不舍。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全是细节。比如史今带许三多去天安门,许三多哭着说“班长,我不想退伍”;比如伍六一在选拔赛上,咬着牙说“我跑不动了,放我下来”。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比很多“大哭大闹”的戏更让人感动。我去年重看的时候,看到史今退伍那段,还是跟着掉眼泪。因为这些情节太真实了,像在讲我们自己的生活——有坚持,有遗憾,有不舍,没有那么多“戏剧性”,却足够打动人。
还有它传递的东西不过时。这部剧没喊什么大口号,只讲了“不抛弃,不放弃”,讲了“做有意义的事”。现在的人总很焦虑,卷工作、卷生活,怕自己落后,怕努力了没结果。但看许三多就知道,他不管别人怎么说,只盯着自己的事做。他在五班修路人都觉得没必要,可他还是修了;他练战术总不如别人,可他还是每天练。这种“认死理”的踏实,现在反而更稀缺。前阵子我看到个新闻,有个00后姑娘开了家社区书店,别人都劝她搞直播卖书,她偏不,每天就在店里整理书籍,给小朋友讲故事。慢慢的,书店成了社区的“小据点”,很多人没事就来坐。这不就是许三多“做有意义的事”吗?不管时代怎么变,这种踏实、坚持的道理永远管用。
最后是演员演得“像”,不是“演”。王宝强演许三多,没有刻意装“笨”,他的眼神、动作,都像那个刚从农村出来、没见过世面的娃;张译演史今,班长的温柔和无奈,全在细节里,比如拍许三多肩膀的力度,退伍时红着眼眶的样子;段奕宏演袁朗,那种军人的锐利和通透,也不是靠表情夸张来的。他们不是在“演角色”,是把自己变成了角色。现在很多剧里,演员的表情、动作都很刻意,一看就是在“演戏”,可《士兵突击》里的演员,就像真的在部队里待过一样,让人信服。
现在很多剧播完就被忘了,可《士兵突击》能成经典,就是因为它够真实、够实在,讲的道理能让人记很多年。你们再看这部剧的时候,有没有哪个人物或者哪段情节,让你到现在还忘不了?可以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