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幕,来自全国的网络视听平台代表、短剧创作者、投资机构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短剧发展趋势、分享创作成果、寻求合作机遇。
豫见短剧风口,共话精品未来。秋分时节,一场视听领域的文艺盛会在郑州举办。
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幕,来自全国的网络视听平台代表、短剧创作者、投资机构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短剧发展趋势、分享创作成果、寻求合作机遇。
内容短小精悍、剧情扣人心弦、受众群体庞大,作为兼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网络文艺形态,微短剧在当下有多火?
据统计,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用户规模超过6亿人,呈爆发式发展态势。
微视角剧说新河南。方寸屏幕间,爆火的微短剧也正成为讲好中原故事、郑州故事的新载体。
大会当天,《遇见少林有功夫》《绿水青山重渡沟》《太极女杰》《好戏当家》《又见欧阳修》《重返大观园之十二花神》等一大批取材于河南山水自然、厚重文化的短剧精品悉数亮相、备受好评,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野蛮生长到精品佳作涌现,源自不断培植的产业文化土壤。
“近年来,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交通区位优势、庞大影视从业队伍、取景拍摄资源丰富,河南微短剧产业正拔节生长。”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微短剧企业近1200家,涌现出郑州天桥、三笙万物、日新阅益、风华正茂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制作机构,建成空港聚美、大志影视等设施完善、场景齐全的拍摄基地,上线心动短剧等播出平台,从业人员超5万人,已形成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作为全国微短剧创作重要高地,郑州市则聚焦历史文化资源核心优势,深入挖掘黄帝故里、商都遗址、少林功夫、黄河文化等特色IP,推动微短剧与文旅、功夫、非遗深度融合,支持创作一批彰显中原特色、饱含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着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郑州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微短剧产业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三,“竖店”品牌越叫越响。
微短剧被视为碎片化时代的“文艺复兴”,如何使其成为助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抓手?来自各行业的大咖纷纷发表见解。
“要坚持精品化、大众化、国际化方向,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杨铮认为,内容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持续引导行业从“霸总”等同质化题材中突围,向现实题材、传统文化、法治建设等方向深耕,同时鼓励更多“草根创作者”参与其中,让微短剧真正成为记录时代、表达自我的新载体。
“微短剧体量轻、节奏快、情感浓,具备天然的‘出海’优势,鼓励以功夫、非遗、中医药、现代都市生活等为题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表达的作品,让海外观众在精彩故事中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杨铮说。
“好故事自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这两年,红果短剧平台总编辑乐力和同事致力通过平台的“果燃计划”,扶植优秀作品出圈,“今年以来已累计立项投资82部短剧项目,涵盖非遗、普法、反诈、公益等10多个主题,其中年代女性创业短剧《弄潮》上线即火。”
“从爽感到质感,从走量到走心,从同质化到独特性,我觉着这是短剧发展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对前两年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印象很深,“既有价值认同,也有情感认同,这样的作品是我们发力的方向。”
“短剧很短,自有韵律,小屏幕也可装满人间烟火。”大会上,92岁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特意录制视频,表达对短剧发展的期许,同时官宣将出演济公主题短剧,“从艺70多年,从话剧舞台到电视剧镜头,总觉得有一些东西从来不是死的,是和时代一起向前走的。短剧的出现,用简短明快的节奏、剧情给当代人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虽小但是却不可或缺,所以我也想要尝试一下。”
“微”光成炬,照亮未来。大会现场,还启动优秀动画微短剧扶持计划、推介2025河南省微短剧优秀拍摄取景地、发布“大河之南·精品短剧”创作传播工程10部优秀作品等,助力微短剧产业发展枝繁叶茂,更好讲述鲜活立体的郑州、富有温度的河南。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