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繁花》编剧秦雯录音流出,陈道明、游本昌、靳东被“点评”,信息量有点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3 10:55 2

摘要:古二回忆,秦雯早前还曾以“能请来陈道明”为噱头,抬高自己地位。

最近,电视剧《繁花》的幕后故事,再一次点燃了舆论场。

但这次,不是剧情,而是编剧秦雯本人。

一个曾凭借文字获得鲜花与掌声的创作者,

如今却因为一段段录音、一篇篇“会议纪要”,被推上风口浪尖。

她是“直爽敢言”,还是“口无遮拦”?

一、从创作者到争议人物

在《繁花》爆火的背后,秦雯的署名早就饱受争议。

如今,古二再次抛出“猛料”,让这场风波彻底升级。

录音开头,王家卫还在与秦雯讨论角色。

气氛看似平常,直到王家卫提到:“如果陈老师来演就好了。”

陈老师是谁?正是德高望重的陈道明。

然而,没想到秦雯当场否决。

她的理由听上去“很职业”,陈道明和靳东档期冲突。

可下一秒,她却顺势补了一句:

“陈老师啊,就是把自己拗得很洋气的人,实际上很土。”

陈道明,堂堂影帝,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在她口中,竟成了一个“土气”的代名词。

二、能用的时候当招牌,不能用就贬低?

这并不是秦雯第一次“利用”陈道明。

古二回忆,秦雯早前还曾以“能请来陈道明”为噱头,抬高自己地位。

可最终,陈道明没出现。

于是,一场“口头上的反转”悄然发生。

能合作时,陈道明是招牌;合作无望后,他就成了她口中的笑料。

这种态度,让不少网友觉得刺耳。

难道艺术创作者就可以随意评价行业前辈?

还是说,在权力与地位的角逐中,连尊重都成了筹码?

三、录音背后,真正的“戏”才开始

随着录音继续,王家卫还在探索:

“男演员里,最有墨水的是谁?”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显然,他希望找一个真正有文化底蕴的演员。

可秦雯立刻否认:“我不觉得是陈老师。”

不仅如此,她还借机讽刺陈道明:

说他“爱装文化”,推荐别人读书,结果自己没看过;

说他“难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别人追捧;

甚至推测他觉得演王家卫的戏“太危险”。

危险?

一个经历了大银幕、电视圈多年沉浮的老戏骨,

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出演吗?

这话听上去,更像是对陈道明人格的否定。



四、八卦成了“创作灵感”?

讽刺陈道明,还不算结束。

在一次剧本讨论后,王家卫刚走,秦雯立刻转头问他:

“王家卫的感情状况怎么样?”

当古二劝她收敛时,她竟反驳:

“我要听八卦,我写作才有灵感。”

这话一出,让人哭笑不得。

编剧创作当然需要观察与体验,但若把“八卦”当作必需品,

那创作是否变成了另一种“窥探”?

一个依赖八卦的编剧,能真正写出厚重的人物吗?

五、连老前辈游本昌也未能幸免

更令人意外的是,秦雯连“济公”游本昌老师也没有放过。

据说,游本昌主动加了她的联系方式,还真诚地与她探讨角色。


可在秦雯眼中,这位老艺术家却成了“利用信佛立人设”的典型。

她甚至嫌弃游老师“太热情”,觉得对方“缠着”自己。

直到王家卫打电话“解救”,秦雯才结束了这场对话。

可谁能想到,游老师却在另一头感慨:

“感谢秦老师把角色写得这么好。”

一边是真诚的感谢,一边是背后的不耐烦。

这种落差,才是最让人唏嘘的地方。

六、“蛐蛐”谁都行,但代价呢?

从陈道明到王家卫,

再到游本昌,秦雯的“点评”几乎没有盲区。

而且,她的语气往往不是客观分析,而是夹杂着轻佻与调侃。

这种“蛐蛐”式谈话,也许在小圈子里能换来一笑,

但一旦被公开,便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直指人心。

问题是:

当这些话被摊开在公众面前,秦雯该如何面对?

她的犀利,是自信,还是轻率?

她的八卦,是观察,还是不敬?

七、创作之外,人物之内

《繁花》里的角色鲜活生动,但现在,舆论似乎更想研究的是“秦雯本人”。

人们想知道:

一个写尽世情百态的编剧,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把自己推到八卦的中心?

她笔下的聪慧与厚重,为何与她的言行有如此反差?

也许,创作者的锋利与真实,本就难以界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

当锋利变成了对前辈的讥讽,当真实变成了对同行的贬低,

就很容易失去边界感。

八、写在最后

秦雯,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才华,可以让她走得很远,但一个人的言行,也能让她摔得很重。

或许,她并非有意伤人,只是习惯了“直言不讳”;

或许,她只是把“私下闲聊”当作了“创作调料”。

可在这个记录无处不在的时代,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成为公众的审视点。

最终,问题不再是《繁花》好不好看,

而是:

来源:依海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