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到一条热搜,说《灼灼韶华》开播当天就冲上全网热度第一,可豆瓣开分只有5.8。这落差比北京四月的天还刺激——一边是粉丝吹爆的“民国大女主天花板”,一边是路人吐槽的“滤镜厚到看不清脸”。
刚刷到一条热搜,说《灼灼韶华》开播当天就冲上全网热度第一,可豆瓣开分只有5.8。这落差比北京四月的天还刺激——一边是粉丝吹爆的“民国大女主天花板”,一边是路人吐槽的“滤镜厚到看不清脸”。
到底谁在说谎?
先说最直观的:滤镜。
剧里女主出场那场雪夜戏,雪花飘得跟PS素材似的,连睫毛都自带柔焦。
有观众截图对比,同一场景在预告片和正片里颜色差了两个色号,活生生把民国拍成了仙侠。
这让我想起去年某部古偶,也是磨皮开到十级,结果男主的鼻梁都被磨没了。
但奇怪的是,我妈看得津津有味。
她说现在的电视剧终于不脏兮兮了,以前那些抗战剧“灰头土脸的看得人胸闷”。
这倒提醒了我一个冷知识:该剧美术指导是《妖猫传》的团队,他们惯用高饱和色调来营造“戏剧化真实”。
就像梵高的向日葵,现实中哪有那么艳的黄?
但观众就是买账。
真正的问题出在节奏。
第一集45分钟,女主从闺阁小姐到决定经商的转折只用了三场戏。
第二场她还在绣嫁衣,第三集突然就开始盘账了,中间连句像样的过渡台词都没有。
这种赶进度让我想起楼下快餐店的盖浇饭——料是足的,就是没炖入味。
不过有个细节挺妙。
女主偷偷看账本时,镜头扫过她指甲缝里残留的墨渍。
这个瞬间比后面十分钟的独白更有说服力:原来民国闺秀学算盘,是真要一笔笔抄数字的。
就像我奶奶说的,她们小时候学女红,针眼粗的布得拆三遍。
最争议的是感情线。
男主出场就英雄救美,弹幕齐刷“工业糖精”。
但仔细看会发现,他扶女主时手是虚握的,绅士手反而比搂腰更撩。
这种克制感在现在的偶像剧里确实少见,就像吃惯了重辣火锅突然尝到清汤,反而能尝出食材本味。
说到底,这剧像块榴莲酥。
爱它的人迷那口甜腻,恨它的人嫌香精味冲。
但有个现象挺好玩:吐槽最狠的账号,往往连着发了三天观后感。
或许就像我同事说的,“烂剧才配饭,好剧得配酒”——有时候我们骂的不是剧,是加班后只想无脑放松的自己。
现在看到第8集,突然发现滤镜没那么刺眼了。
可能是眼睛适应了,也可能是剧情终于沉下来。
女主在码头扛货那场戏,汗湿的刘海黏在额头上,反而比前面任何磨皮镜头都鲜活。
原来真实感这东西,从来不在像素里,在演员的呼吸里。
来源:博学多才的风声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