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宗:后浪一定推前浪?后来哪部剧敢说超越《红灯记》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2 20:59 1

摘要:很少有人注意到,《红灯记》在1967年那场爆满演出背后,有一架钢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很少有人注意到,《红灯记》在1967年那场爆满演出背后,有一架钢琴。

那不是普通的伴奏琴,是殷承宗自己背进剧场的。

白天排练,晚上修改谱子。

演员们吊嗓,他在旁边悄悄试音。

谁都没想到,这种”洋玩意儿”,会在样板戏最红火的时候,成了铁梅唱段的”底座”。

那会儿的气氛,挺紧张。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很多乐器都被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

钢琴尤其敏感。

很多人把家里的琴藏到床底下,或者干脆砸了换口粮。

但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有人悄悄把它推上了舞台。

当时没人敢说这事儿会成功。

殷承宗说:“试试吧,反正琴我已经带来了。”京胡、锣鼓、水袖、红灯,再加一架钢琴,听上去不伦不类。

但排练第一天,李维康一开口,殷承宗的琴声一点进去,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琴,好像能听懂唱腔。”有人小声说。

其实,早在这之前,殷承宗就不是个走寻常路的人。

他出生在鼓浪屿,1941年,正是日军占领福建沿海的时候。

小岛虽小,西洋风气却不浅。

教堂钟声、海风、管风琴,还有从上海运来的钢琴,成了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他三岁第一次摸到琴键,七岁时,家里买了两架琴——那时候的鼓浪屿,能做到这点的不多。

但很快,局势变了。

内战、建国、政策紧缩,钢琴成了“无用”的代名词。

他父亲也反对,说白了:“音乐不能当饭吃。”可他偏不信。

1954年,小学毕业,殷承宗做了个大胆决定。

离开家,去上海报考音乐学院。

朋友父亲塞给他25块钱,那会儿够买十几斤猪肉。

他坐了五天五夜的长途车,带着一首《献给爱丽丝》,进了考场。

评委记得,他坐下的那一刻,黄浦江风突然停了。

这孩子,不一样。

1959年,18岁。

他代表中国去维也纳比赛,弹的是《黄河》。

那时候,“黄河钢琴协奏曲”还没成型,他自己改了谱。

上台前,他在后台一直琢磨:“我能不能把中国的河流,弹进一个西方的琴里?”结果,全场掌声雷动。

那一年,他拿了金牌。

第二年,去了列宁格勒音乐学院。

学派严谨,课程密集。

他一边啃俄文教材,一边写信回家。

信里说:“我还是听得见鼓浪屿的海浪。

可真正的转折,是1963年。

他带着自创的《秧歌舞》,进了中南海。

毛泽东看完演出,问他:“你这首曲子,叫啥?

秧歌舞。

不错,有中国味。

那之后,他开始琢磨,钢琴能不能和民歌、戏曲结合?他带着琴下乡,到黑龙江、到陕北、到湖南农村,演出、试曲、改谱。

农民围着他,让他弹《东方红》《南泥湾》。

有人说:“你这琴,不光能弹,还能说话。

于是,《红灯记》来了。

最初,是哈尔滨市京剧院把电影《自有后来人》改成舞台剧。

后来北京京剧院接手,再后来,殷承宗加入。

导演是阿甲,唱腔设计是孙玄龄。

大家在排练厅一坐,一坐就是几个星期。

有一回,刘长瑜唱完“痛说革命家史”,殷承宗试着在后面加了个琶音。

结果钱浩梁直接拍桌子:“你这也太洋了,不行!”李维康却说:“不对,这段琴声,像是水袖甩出来的回音。”

争了半天,阿甲说:“先试试看。

结果,那场演出一炮而红。

1967年国庆,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

殷承宗坐在侧台,琴身半遮不露。

他没穿西装,也没戴领结,就穿着中山装,按下第一个音。

那一晚,没人喊口号,也没人讨论风向。

只有掌声,几乎要把屋顶掀了。

后来,唱片社录了这版《红灯记》,黑胶封面上写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人悄悄把磁带藏在抽屉里,晚上放低声音听。

还有人说:“我家那台差点被砸的钢琴,现在又能出声了。

1970年代末,殷承宗去了美国。

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他带着《黄河》《红灯记》《春江花月夜》,登上了世界舞台。《纽约时报》写了一句评论:“这位中国钢琴家,让钢琴说出了母语。

有意思的是,他在纽约教外国学生弹《平湖秋月》,第一堂课,不讲技巧,先讲西湖的传说。

他说:“弹琴之前,先得知道这首曲子从哪来的。

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代表中国演出,选的曲子里有《黄河》,还有《洪湖水浪打浪》。

那年,很多国外媒体第一次听到中国钢琴作品。

几十年过去,殷承宗那架琴还在。

琴键磨得发亮,琴盖上贴着当年演出留下的红纸条。

上面写着:“《红灯记》第一场。

后来,再没人质疑钢琴能不能演中国戏了。

参考资料:

群众出版社编,《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稿》,群众出版社,1994年

王元化主编,《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

刘长瑜口述,王晓明整理,《唱响那一段岁月:样板戏亲历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殷承宗口述,周小璐整理,《琴声中国:殷承宗音乐人生访谈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

来源:历史沿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