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跨越抗战岁月的个人史诗,一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与成长历程,电视剧《雪豹》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抗战题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段跨越抗战岁月的个人史诗,一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与成长历程,电视剧《雪豹》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抗战题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电视剧《雪豹》以“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为起点,日本战败投降为结尾,时间上贯穿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故事讲述了苏州富家子弟周文(后改名周卫国)的故事。
他原本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因杀害一名恃强凌弱的日本人而被捕入狱,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逃脱并改名周卫国,考入中央陆军学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德国柏林军校留学两年。
回国后,他先担任国民党军队的团长,随后历经曲折参加了八路军,最终带领八路军独立团取得了抗日斗争的胜利。
《雪豹》不同于以往强调众志成城抗战精神的同类题材作品,该剧对周卫国及“雪豹突击队”成员们的个人能力与才智进行了着力描绘。
剧集开篇正面刻画了国军十九路军的英勇奋战,通过周卫国和陈怡这两位主角的不同视角,展现出极具破坏性的战争场面。
战场上残酷的现实激发了周卫国和陈怡更加高涨的爱国热情,这也为他们后来投笔从戎埋下了伏笔。这种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构成了《雪豹》深厚的历史底蕴。
周卫国这一角色并非完全虚构,而是融合了多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塑造而成的。
其中一位重要原型是黎源大校(1964年晋升为少将)。黎源出生于河南息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毕业后参与淞沪会战。
因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态度,他于1938年4月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董必武介绍,前往延安加入八路军。
新中国成立后,黎源在剿匪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朝鲜战场上击败了美军。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另一位原型是周文在少将。他于1925年入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亲身经历了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抗战期间,周文在担任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副支队长等职,给予日寇沉重打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剧中最令人意难平的情节,当属周卫国与萧雅之间的爱情悲剧。萧雅是周卫国从小的定亲对象。
周卫国在与她的成婚现场逃走,去南京报考了中央军校,萧雅随后追到了南京。由于张楚与陈怡的假结婚,周卫国最终接受了萧雅。
然而,在南京保卫战中,萧雅在女子中学教书时被日本兵围住。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她在遭到日本兵准备施暴之际,在周卫国的眼皮子底下选择了开枪自杀。
这一事件对周卫国产生了极大打击,几乎让他变了一个人。萧雅的死让他看透了国军的无能,对前途感到迷茫,最终决定北上参加八路军。
《雪豹》中体现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周卫国的父亲周继先老先生被日本人抓作人质并押到城楼上,日本鬼子威胁要杀了他。
为营救父亲,周卫国率领部队来到城楼下。周老先生对鬼子说:“你们把我的手铐解开,我来劝降他们”。
随后他对周卫国说:“卫国我儿,今天我见到你很高兴,因为你长大了,长得壮实了。但为父也很伤心,因为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切不可为了我白白牺牲了将士们的性命,像这样以后你还怎样领导部队荡除倭寇?千万记住你当初为何改名为‘周卫国’的!”
说完这番话,周继先便跳楼自尽。这一场景展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人和家庭利益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尚情怀。
剧中“倭寇驱尽日,我儿还家时”的话语,将这种国大于家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雪豹》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许多观众表示,看完这部剧后,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周卫国的成长历程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一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马马虎虎。
在家长和老师督促下才勉强读一些课外书,即便看也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遇到难题,总是依赖别人,从不设法自己解决。”
看完《雪豹》后,他明白了应该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地做作业、多阅读课外书籍,遇到难题先独立思考,实在不会再请教别人。这种感悟展现了《雪豹》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2010年《雪豹》首播即创下收视奇迹,2014年翻拍的新版同样大获成功。不仅周卫国和雪豹突击队的故事深入人心,竹下俊这个角色也让人印象深刻。
这位周卫国在德国结识的日本朋友,因两国交战不得不与周卫国割袍断义。最后在战场上,竹下俊自断一臂,说道:“当初失去你这个朋友比今日断臂还痛”。
剧中这些跨越国界和个人情感的故事,至今仍在观众心中闪耀。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