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人际关系洞察题。三连官兵的看法绝非单一的“欢迎”或“鄙视”,而是一种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甚至带有几分讽刺意味的集体心理。
与老A的对抗结束,成才因为转士官问题要跳槽到三连。
当成才从声名赫赫的“钢七连”跳槽到普通的“红三连”时,三连的官兵们会如何看待他。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人际关系洞察题。三连官兵的看法绝非单一的“欢迎”或“鄙视”,而是一种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甚至带有几分讽刺意味的集体心理。
一、 连队领导层面:冷静的“交易”与有限的期待
对于红三连的连长和指导员何洪涛来说,接纳成才是一次理性的战略决策。
1. “捡漏”尖子兵的窃喜:成才在七连是尖子,射击尤其出众。这样一个兵主动要求调来,对任何连队主官来说都像是“天上掉馅饼”。这在军事训练、比武竞赛中能直接为三连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和荣誉。所以,从连队利益出发,他们欢迎成才的到来。
2. 清醒的认知与警惕:但作为领导,他们心知肚明成才为什么来。成才在七连无法转士官,三连成了他的跳板。他们清楚地知道成才的功利心和不忠诚。因此,他们对成才的态度会是:
· “用其才,防其心”:我会用你的军事能力为连队争光,但我不会把你当作心腹,更不会期待你成为连队的“魂”。我知道你待不长。
· “一场交易”: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易:三连给你提供转士官的机会和平台,你成才用你的军事成绩作为回报。双方各取所需,谈不上什么深厚的情谊。
· 潜在的不信任:一个能轻易背叛“钢七连”那样荣誉感极强的连队的人,谁能保证他将来不会背叛三连?领导会重用他,但不会完全信任他。
二、 普通士兵层面:复杂的“羡慕嫉妒恨”与疏离感
三连的普通战士们对成才的看法则更为微妙和情绪化。
1. 表面的敬佩与羡慕:首先,“钢七连”的兵本身就是一个光环。从七连来的,还是尖子,大家表面上会佩服他的军事技能,羡慕他见过“大世面”。
2. 暗地的鄙夷与排斥:这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情绪。
· “叛徒”与“逃兵”:军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是忠诚和荣誉。成才的行为恰恰背叛了这一点。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那种集体主义精神至上的环境下,从王牌连队跳到普通连队,会被视为“吃不了苦”的“逃兵”,是“降级”和“耻辱”。三连的兵可能会想:“你不是七连的牛人吗?怎么混不下去了来我们这儿了?”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家都不傻,都能看出成才来的目的——为了转士官。这种赤裸裸的功利心会让他显得格格不入。战士们会觉得他太“精”、太“算计”,不真诚,不可交。
· 威胁与嫉妒:他的到来,可能会抢走原本属于三连老兵的机会(比如比武的名额、受表彰的机会、转士官的名额等)。一个空降的“外来户”要瓜分本连有限的资源和荣誉,自然会引起本土士兵的排斥和嫉妒。
3. 保持距离:三连的士兵们大概率不会主动排挤他,但会自觉地与他保持距离。他们不会把他当成“自己人”,他的身份永远是一个“从七连过来的高手”,而不是“我们三连的兄弟”。他很难融入三连的集体,他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孤立。
三、 唯一的例外:许三多
在整个三连,可能只有一个人对成才的跳槽没有复杂看法,那就是许三多。
1. 不解但接受:以许三多的思维,他无法理解成才这么做的深层原因,但他会无条件地接受战友兼老乡的决定。
2. 不变的友情:无论成才在哪里,他依然是许三多的“成才哥”。这份感情超越了连队归属和利益计算。所以,成才能在三连感受到的唯一一丝温暖和真诚,很可能只来自许三多一个人。这反而更衬托出他在三连整体的“孤岛”处境。
四、成才在三连的生存状态
综合来看,成才到了红三连后,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 在“舞台”中央,却在“集体”边缘:他作为尖子,会在训练场、比武场上成为焦点,但在宿舍里、在私下生活中,他是一个被无形排斥的“局外人”。
· 被“利用”,而非被“接纳”:连队利用他的才能,战士们表面上尊重他的才能,但没有人从心底里接纳他这个人。
· “钢七连叛徒”的标签:这个标签会一直跟随着他,成为他在三连撕不掉的身份印记。
这种环境其实加剧了成才的迷茫和痛苦。他本以为换一个地方就能解决前途问题,但他发现,他失去了比前途更重要的东西——尊重和归属。他虽然得到了转士官的机会,却失去了作为一个士兵最珍贵的荣誉感和集体认同。
这也为后来他在老A选拔中失败、被袁朗痛斥、最终在草原五班完成救赎,埋下了最深远的伏笔。红三连的经历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成功”带来的苦涩滋味,让他隐隐开始怀疑自己那条极度功利的路是否正确,为他最后的觉醒提供了最初的心理铺垫。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