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艺是时代的先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文艺正在反映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近日总台热播剧《万物生》根据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反响强烈。讲述运河故事的《北上》根
文艺是时代的先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文艺正在反映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近日总台热播剧《万物生》根据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反响强烈。讲述运河故事的《北上》根据徐则臣的同名小说改编,该剧首播三日便以3.863% 的收视率创下近三年省级卫视黄金档纪录,11 省区市收视份额超 20% 的佳绩,让人不禁想起《人世间》开播时引发的全民追剧热潮。从《跨过鸭绿江》的冰血长津到《大决战》的炮火硝烟,从《人世间》的百姓悲欢到《万物生》的鲁南新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的精品大剧如同巍峨的精神灯塔,既照亮历史的深邃肌理,又映照现实的生动褶皱,更指引未来的文明航向,以"立精神之柱,开文艺之清风"的创作追求,构建起当代中国文艺的精神高地。
一、历史叙事的精神解码:从战争史诗到信仰传承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始终是总台大剧的压舱石,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基因的深度解码。2025年推出的《千里江山图》延续了这一创作传统,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该剧,以谍战悬疑的类型创新,讲述共产党人用生命保卫秘密的信仰故事。从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到解放战争的命运决战,再到隐蔽战线的信仰坚守,总台历史大剧形成了"战争史诗—战略抉择—信仰传承"的递进式叙事链条,每一部都如同一把钥匙,打开民族精神的某座宝库。
辨析历史的脚印,是为了寻找力量的源头、明天的脉络。家国情怀,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浓厚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国当代文艺最应承扬的精神品质。《跨过鸭绿江》以全景式叙事填补了抗美援朝题材的荧屏空白,全剧塑造37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从决策层的运筹帷幄到基层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构成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该剧平均收视率1.3%、豆瓣评分8.7的成绩背后,是老战士"视野大开"的真情实感,是大学生观众对"最可爱的人"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转变。当黄继光侄子在影院寻觅亲人身影,当西藏志愿军后代透过银幕看见爷爷的战场足迹,这部作品完成了一次跨越七十载的精神对话,印证了仲呈祥所言"应时代之名、人民之需而作"的创作真谛。
端起历史望远镜回望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走过的道路,让红色基因的脉搏联系起我们今天的心跳,秉承不怕牺牲、济世兴邦的奋斗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昂首迈步走向辉煌。《大决战》则将镜头对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以单集最高1.86%的收视率创下近四年央视纪录,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破10亿的热度,打破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年轻观众之间的壁垒。《我们的河山》,以沂蒙抗战为背景,观众规模近2亿,单集收视份额最高达7.22%,用小人物视角展现全民抗战精神;《归队》聚焦东北抗联,首集收视份额 5.63%,再现抗联战士的归队誓言与家国情怀;9月开播的《阵地》则讲述抗战时期文化界坚守精神防线的故事。
二、现实书写的时代洞察:从人间烟火到文化根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果说历史题材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那么现实题材创作则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总台大剧以敏锐的时代感知力,捕捉着普通人生活中的精神光芒。《人世间》作为"平民史诗"的巅峰之作,不仅创造了央视八年收视新高,更斩获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 奖等多项荣誉,形成"三大奖历史级别横扫"的盛况。该剧通过周家三代人五十年的命运沉浮,将个人成长嵌入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奋斗与坚守,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百姓精神风貌的生动缩影。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在首轮播出后仍持续热播,十余个卫视频道的重播热潮证明: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穿越时间的精神穿透力,能够在不同时代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扎根人民,叩问脚下的大地,现实题材中,《生万物》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以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为代表的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史。天牛庙村村民为同一片土地不断努力,是跨越多年打不散的邻里情,也是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依恋。35中心城市单集收视率达2.37%,刻画新时代农民的土地情怀。《北上》以运河边年轻人的创业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古老运河的时代新貌。剧中从花街到北京的空间转换,恰是当代中国城乡变革的隐喻;而年轻人最终回归运河探索人生真谛的选择,则暗含着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与守护。这种将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与个人成长相融合的创作手法,拓展了现实题材的表达边界。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蛮好的人生》通过保险从业者的视角展现人间温情,《驻站》刻画基层警察的责任担当,《青山是故乡》围绕返乡创业书写"绿水青山"理念,首集收视份额5.9%;反扒剧《黄雀》触达2.4亿观众,展现铁路警察智勇较量;1月开播的《驻站》以轻喜剧形式呈现基层民警担当,《我的后半生》聚焦银发族成长,收视率均破1%。这些作品延续了总台"立精神之柱"的创作追求,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它们不回避现实矛盾,更着重展现人们在困境中的坚守与超越,以"接地气又冒热气"的创作姿态,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收视与口碑上双线发力。
三、时代精神的创新性表达:从国安卫士到文化传承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总台大剧始终培根铸魂,向人的灵魂发出终极拷问。《交锋》作为当代国安题材的代表作,通过国安战警维护国家安全的故事,将隐蔽战线隐姓埋名、含辛茹苦、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新时代的安全观,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守护者的精神传承。而《天骄》聚焦"50后"共和国同龄人的成长经历,《我和我的英雄》以单元剧形式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致敬,这些作品通过个体记忆与集体叙事的结合,构建起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
历史题材在创新表达上同样令人瞩目。《大汉赋》《大唐赋之破阵乐》摆脱了传统历史剧的窠臼,通过汉武帝、唐太宗的传奇人生,展现盛世王朝的大国风采与文化自信;《石榴的滋味》则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为时间轴,勾勒出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历史事件的简单再现,而是深入挖掘历史中的精神资源,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总台大剧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思想性+艺术性+科技性”的准则,落实在大剧中为"史料精准性—人物典型性—情感共通性"的三重要求,构建起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评价的精品标准;以"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实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有机统一。这些作品如同一条条精神纽带,将历史与现实相连,将个体与民族相连,在荧屏上立起精神之柱;它们又似一股股文艺清风,涤荡浮躁之气,引领创作风尚,让主流价值获得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大戏看总台,看的不仅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一部文明传承的生动教材。(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