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在甘露寺洗三年衣服的甄嬛不知,皇帝厌恶她到底是为什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2 00:02 2

摘要:华妃的丧仪余韵未散,紫禁城的空气还带着几分压抑,皇帝便因“纯元旧衣”一事,对甄嬛发了雷霆之怒,一道旨意将她禁足于碎玉轩。在外人看来,这场风波或是因华妃之死让皇帝心绪难平,迁怒于甄嬛;或是因甄嬛误穿先皇后旧衣,触犯了皇家忌讳。

华妃的丧仪余韵未散,紫禁城的空气还带着几分压抑,皇帝便因“纯元旧衣”一事,对甄嬛发了雷霆之怒,一道旨意将她禁足于碎玉轩。在外人看来,这场风波或是因华妃之死让皇帝心绪难平,迁怒于甄嬛;或是因甄嬛误穿先皇后旧衣,触犯了皇家忌讳。

可细究之下便会发现,皇帝对甄嬛的厌弃,从来不是这两件事所能概括的——真正让他动怒且恐慌的,是甄嬛的聪慧已然戳破了他精心包裹的两层伪装,让他自私凉薄、虚情假意的真面目暴露无遗。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甄嬛究竟是从何时起,让皇帝对她从“独宠”走向“厌弃”?回溯过往便能发现,两人关系的起点,本就始于一场皇帝精心构建的“英雄救美”戏码——彼时甄嬛尚在御花园中散步,却遭于答应无端欺辱,正当她窘迫无措之际,皇帝及时出现,以帝王之威为她解围。

那时候的皇帝,眼中的甄嬛是“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小白花,更是与已故纯元皇后有几分相似的“替身”;而他自己,则是拯救美人于水火的“英雄”。

他享受着甄嬛眼底的崇拜,沉醉于“英雄人设”带来的满足感,更偏爱这份“小白花”人设所营造的、无需设防的轻松氛围。就像后来曹琴默在勤政殿挑拨二人关系时,皇帝曾试探性地问甄嬛:“你是从何时起倾心于朕的?”甄嬛答曰:“便是那日御花园中,陛下为臣妾解围,臣妾被陛下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自此心生爱慕。”

这番话让皇帝瞬间放下了戒心,只因它精准地迎合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他渴望被崇拜,享受被小女儿姿态的女子仰望。可这份“英雄滤镜”,终究在甄嬛向华妃揭穿“欢宜香真相”时,彻底破碎了。

当甄嬛冷静地告诉华妃:“你多年无子,并非天命,而是陛下刻意为之——欢宜香中掺了大量麝香,日日熏染,怎能有孕?”那一刻,皇帝精心维系的“明君”“慈夫”面具被狠狠撕下。

他哪里是什么护佑妃嫔的英雄?分明是为了巩固皇权、防备年氏一族,不惜对枕边人下狠手,让她终身无子的狠毒帝王;是为了皇位稳定,可以漠视亲生骨肉(华妃曾流产的孩子)性命的凉薄之人。

对华妃的死,皇帝或许有惋惜,有对年氏势力崩塌的轻松,但这些情绪远不及“真面目被揭穿”带来的恐慌——他最忌惮的,从来不是失去一个宠妃,而是自己藏在“帝王情深”面具下的自私与狠毒,被他曾视为“小白花”的甄嬛彻底看清。这份“破防”,让他对甄嬛的态度从“偏爱”转向“忌惮”,为后来的厌弃埋下了伏笔。

纯元旧衣事件的爆发,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上一秒还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莞妃,下一秒就因一件衣服被贬为菀嫔,禁足宫中——若说皇帝只是因“甄嬛穿错衣服”而愤怒,未免太过牵强;若说他是因“甄嬛冒犯纯元皇后”而动怒,也未必是真相。

真正让他恼羞成怒的,是这件旧衣,恰好戳破了他“情深似海”的伪装,让“虚情假意”的真相无所遁形。

还记得甄嬛怀孕时,皇帝曾握着她的手,温柔许诺:“你定要平安生下这孩子,朕定会好好疼爱他。”彼时的甄嬛,或许曾真心以为,这份疼爱是源于皇帝对她的情意,是对两人爱情结晶的珍视。

可直到她穿上纯元皇后的旧衣,站在皇帝面前时,才明白这份“疼爱”背后的真相——皇帝珍视的,从来不是“甄嬛的孩子”,而是“像纯元的女人所生的孩子”;他对甄嬛的好,不过是把对纯元的遗憾,强加在了这个“替身”身上。

当甄嬛穿着旧衣出现的那一刻,所有的“相似”都变成了“不同”——甄嬛就是甄嬛,她有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思想,永远成不了纯元的替代品。而皇帝的“虚情假意”,也在这一刻暴露无遗:他无法解释,为何给甄嬛的封号是“莞”(与纯元的“菀”同音);无法解释,为何私下里总叫她“莞莞”(纯元的小字);更无法解释,他对甄嬛的所有偏爱,不过是一场围绕“纯元替身”展开的自我欺骗。

他无法面对这份被戳穿的虚伪,更无法接受自己“深情帝王”的人设崩塌。于是,他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掩饰慌乱——下令禁足甄嬛,甚至降格按“答应”的份例供给。

他想通过这种压迫,逼甄嬛主动低头、主动认错,逼她说出“臣妾愿意做纯元皇后的替身”。唯有如此,他才能继续维持“情深”的假象,让那份自欺欺人的虚情假意,得以延续下去。

说到底,皇帝对甄嬛的厌弃,从来不是因为某一件事的爆发,而是因为甄嬛的聪慧,让他再也无法藏住面具下的不堪。他厌弃的,从来不是甄嬛,而是那个被甄嬛看清的、自私凉薄又虚情假意的自己。

来源:爱看剧的沐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