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掌阅一口气甩出四个微短剧厂牌,圈内直接炸了锅,告白剧场、千灯绘世、玄尊万象、镜渊剧场,光听名字就知道各有专攻。
最近掌阅一口气甩出四个微短剧厂牌,圈内直接炸了锅,告白剧场、千灯绘世、玄尊万象、镜渊剧场,光听名字就知道各有专攻。
说实话,短剧搞“厂牌”不算新鲜事,之前腾讯、周星驰都玩过,但掌阅这波跟别人不太一样,不是随便挂个名,而是把厂牌跟题材绑得死死的。
本来想觉得就是换个叫法,后来翻了翻他们的作品才明白,这是想让观众一看厂牌就知道“哦,这是我喜欢的类型”,思路还挺清晰。
现在短剧圈的厂牌,其实早不是一种玩法了,掰指头数能分好几类,先说说跨界过来的,比如腾讯搞的“十分剧场”,明显带着长视频的影子。
之前出的《心动的信号》短剧版,直接把综艺IP拉过来用,等于自带一波粉丝。
还有YY语音的“麦絮”,专门做“语音社交+短剧”,比如《声恋时代》里加了不少语音互动的情节,一看就有YY的特色。
明星这边更不用说,周星驰跟抖音合作的“九五二七”厂牌,一出来就有那股无厘头味儿,首部作品《喜剧之王2024》里全是星爷式笑点;徐峥在佛山搞的创作基地,专拍现实题材,《市井人家》讲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儿,很有他的风格。
老实讲,这种跨界厂牌看着稳妥,但风险也不小,万一原来的粉丝不买账,反而容易两边不讨好。
比如有的明星厂牌短剧,演技没跟上,评论区全是“还是好好拍电影吧”,这就有点尴尬了,还有种是“大而全”的精品厂牌,听花岛和桃花里就是典型。
听花岛偏向女频题材,但也不局限,又是买版权又是签演员,等于从剧本到演员全包了。
之前他们拍的《锦绣未央·短剧篇》,服化道比一般短剧精致不少,还拿了不少平台推荐。
不过这种模式我觉得难点在平衡,既要做精品又要覆盖多题材,很容易顾此失彼。
比如有的作品服化道上去了,剧情却没撑起来,观众看了两集就划走了,最后就是掌阅这种垂类厂牌,专盯一个题材死磕。
除了掌阅,业内还有个“燃魂剧场”,专做男性热血题材,《电竞之王》播放量破了2亿,证明这种专注的路子能走通。
另外还有像海鱼星空这样的,直接把企业名当厂牌,作品啥题材都有,本质就是强化自己的品牌认知,跟前面几种玩法又不一样。
掌阅这四个厂牌,每个都有明确的“分工”,玩得还挺细。
告白剧场专做女性情感,之前那部《他的掌心告白》,上线三天就有几千万播放,弹幕里全是“代入感太强了”。
说实话,现在都市人压力大,就爱看点甜甜的爱情或者细腻的人际关系,告白剧场刚好踩中这个点。
他们的剧情不搞花里胡哨的,就是讲普通人的情感故事,比如职场里的暗恋、家庭里的和解,很容易让观众共情。
不过我也有点担心,要是总拍类似的故事,观众早晚得看腻,后面还得想办法出新意。
千灯绘世走古装权谋路线,《宫墙之下》拍得还挺用心,服化道花了不少钱,还原的盛唐朝堂场景看着很真实,豆瓣评分都到7.8了。
古装题材本来就有稳定观众,尤其是喜欢权谋博弈的人,就爱跟着剧情猜下一步怎么走,千灯绘世刚好抓住这个需求,把朝堂里的勾心斗角拍得很带感。
但古装剧也有个问题,容易陷入套路,比如“皇子争位”“女主逆袭”这些梗用多了,观众也会审美疲劳。
玄尊万象做玄幻和武侠,最有意思的是用了AI技术,《遮天》这部剧从角色设定到后期渲染都有AI参与,本来以为AI做出来会很假,没想到实拍和AI画面融得还不错。
他们还拍了《盗圣》和《戏神》,《盗圣》把魔术、闪婚、萌宝放一起,《戏神》讲的是傩戏非遗故事,题材还挺新鲜。
不过我觉得AI只是辅助,要是剧情不行,再厉害的技术也救不了,比如有的玄幻短剧,光靠特效堆,剧情稀里糊涂,观众照样不买账。
镜渊剧场专做悬疑,这题材其实不好做,既要逻辑顺,又要反转多,还得在短篇幅里讲清楚。
他们那部《谎言中的真相》,聚焦家庭里的秘密,表面和谐的一家人,背后藏着不少事儿,看得人揪心;9月13号刚在抖音上线的《双仙赐福》,加了中式民俗元素,在悬疑里掺了点传统文化,算是有点新意。
毕竟现在纯推理的悬疑剧太多了,加点民俗能让人眼前一亮,掌阅能把这四个厂牌做起来,背后也有支撑。
他们有自己的小说IP库,改编剧本不用愁;还专门招了中戏、北影的新人演员,2024年签了20多个,既能控制成本,又能培养自己的演员。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垂类模式也不是没短板,比如每个厂牌都要保持稳定输出,一旦某个厂牌断更或者作品质量下滑,很容易影响整体口碑。
厂牌化有啥门道短剧搞厂牌化,看着是换个运营方式,其实里面门道不少,先说说好处,对内容来讲,厂牌能建立明确的认知。
比如镜渊剧场现在已经有了“看悬疑找镜渊”的口碑,还吸引了3家悬疑小说平台主动合作,IP合作成本都降了不少。
对用户来说也省事,不用再翻来翻去淘剧,看厂牌就知道合不合胃口,之前有观众说,原来找情感剧得花15分钟,现在看告白剧场直接就能看,省了不少时间。
商业上也有空间,比如玄尊万象的《遮天》,除了剧本身,还搞了衍生品,联名手游下载量破了百万,不光靠剧赚钱,还能开发其他收入。
但问题也很明显,首先是同质化,现在情感类厂牌好多都拍霸总题材,看得人审美疲劳,有观众吐槽“换个演员换个名字,剧情都一样”。
然后是口碑压力,要是某个厂牌前期作品太好,后面的作品没跟上,观众立马就会吐槽。
比如有个垂类厂牌,第一部作品评分8.0,结果下一部剧情注水,评分直接跌到5.2,用户流失了不少。
更头疼的是优质编剧不够,尤其是悬疑编剧,现在行业里抢得厉害,镜渊剧场为了签头部编剧,成本比2023年涨了不少,这对中小厂牌来说,压力更大。
不过从行业来看,厂牌化其实是好事,以前短剧有点“野蛮生长”,啥火拍啥,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厂牌化,企业会更注重品质和特色,推动行业往精细、工业化的方向走。
比如掌阅建了场景库,拍都市情感剧能复用场景,单剧置景周期压缩了一半;还会根据观众的弹幕调整剧情,比如《遮天》原来战斗场景占30%,看弹幕观众喜欢,就加到45%,播放完成率立马上去了。
说实话,短剧厂牌化不是随便贴个标签,而是要真的做出特色和品质。
掌阅的垂类模式算是个不错的尝试,但能不能一直走下去,还得看后续能不能保持内容创新,平衡好规模和质量。
毕竟观众最终看的还是剧本身,厂牌再响,剧情不行也白搭,未来要是更多企业能把厂牌做扎实,短剧行业说不定能摆脱“粗制滥造”的标签,真正往精品化方向走。
来源:荧屏故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