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编温静导读:未来上星的微短剧,需脱离 “狗血爽文”“猎奇博眼球” “肤浅无聊”等低级趣味,需向现实题材、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当下热点等方向倾斜。而微短剧“上星”,并非简单的 “小屏内容搬大屏”,而是需要适配电视端的 “观看场景” 与 “受众需求”,重构内容逻
主编温静导读:未来上星的微短剧,需脱离 “狗血爽文”“猎奇博眼球” “肤浅无聊”等低级趣味,需向现实题材、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当下热点等方向倾斜。而微短剧“上星”,并非简单的 “小屏内容搬大屏”,而是需要适配电视端的 “观看场景” 与 “受众需求”,重构内容逻辑与商业模式。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 朝明
日前,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发布近期全国卫视频道微短剧收视数据情况。
数据显示,2025年8月23日至9月5日,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13部微短剧,其中《燎原之重回1938》《狼牙山1941》《坐标》《晴空之下》表现突出。
2025年8月8日至8月22日,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11部微短剧。其中,微短剧《去桃花盛开的地方》收视反响热烈。该剧于8月16日起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西藏卫视等8家省级卫视频道和重点网络视听平台播出。
2025年7月26日至8月8日,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15部微短剧。表现突出的如古装题材微短剧《宫墙厌》首播收视表现良好。《祈安澜》展现通州运河号子、大运河文物历史等传统文化元素,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红岩守护记》聚焦红岩英烈权益保护;《大力村超人》以贵州“村超”为背景,讲述当地青年振兴家乡的故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长视频平台深陷会员增长瓶颈、短视频内容同质化加剧的行业困局中,微短剧正以“破局者” 的姿态,完成从手机小屏到电视大屏的关键跨越。
近期,备受行业热议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电 21 条” 中 “支持优秀微短剧通过电视平台播出,可开设微短剧剧场” 的表述,并非简单的政策利好,而是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 它标志着微短剧从 “野蛮生长” 的流量赛道,正式纳入主流内容生态的 “规范化发展” 轨道,也为陷入 “观众流失” 困境的卫视频道,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回报的破局路径。
微短剧上星的“主流导向”
“广电 21 条” 中关于微短剧的条款,常被解读为 “政策松绑”,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定义了微短剧的媒介属性—— 它不再是短视频平台的 “附属品”,而是具备独立内容价值、可适配多终端的 “新型剧集形态”。这带来了双重行业影响。
一方面,政策为微短剧“上星” 扫清了认知障碍。此前,卫视频道对微短剧的态度普遍保守,认为其 “时长短、制作糙”,与电视大屏的 “品质感” 不符,更担心其分流传统长剧的收视群体。而 “广电 21 条” 明确将微短剧与长剧、纪录片等并列,认可其作为 “优质内容” 的传播价值,这让卫视平台敢于打破传统思维,主动布局微短剧剧场。
另一方面,政策也为微短剧创作划定了“价值红线”。在 “支持引导头部微短剧创作” 的表述中,“引导” 二字尤为关键 —— 它意味着未来上星的微短剧,需脱离 “狗血爽文”“猎奇博眼球” 的低级趣味,向现实题材、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向倾斜。
这一导向,倒逼微短剧制作方从“流量导向” 转向 “品质导向”,为行业摆脱 “低俗化” 标签提供了政策推力。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支持并非“单向输血”,而是 “双向共赢”。对微短剧行业而言,电视大屏的公信力和覆盖力,尤其下沉市场中的大屏客厅群体,是短视频平台无法替代的—— 它能帮助优质微短剧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 “破圈传播”。
对卫视频道而言,微短剧则是“低成本拉新” 的利器 —— 相较于动辄千万级采购成本的长剧,微短剧制作成本低、更新频率快,能快速填补非黄金档的内容空白,甚至通过 “微剧场” 的形式,将年轻观众重新拉回电视前。
微短剧上星的 “大屏逻辑”
微短剧“上星”,并非简单的 “小屏内容搬大屏”,而是需要适配电视端的 “观看场景” 与 “受众需求”,重构内容逻辑。2025 年上半年上星微短剧的题材分布与制作趋势,清晰地呈现出 “大屏化” 的内容特征。
题材选择方面,向“现实导向” 与 “价值引领” 倾斜。与短视频平台流行的“总裁文”“重生文” 等猎奇题材不同,上星微短剧更偏爱 “贴近生活、传递正向价值观” 的现实题材。这种题材偏好的背后,是卫视平台的 “主流媒体责任” 与 “受众需求” 的双重驱动。
一方面,卫视作为主流媒体,需承担“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 的责任,现实题材微短剧更易满足这一需求;另一方面,上星微短剧的核心受众中,中老年群体占比较高,他们对“接地气” 的现实题材接受度更高,而对 “悬浮化” 的猎奇题材兴趣较低。
制作标准层面,向“电影级品质” 靠拢。此前,“制作粗糙” 是微短剧的标签之一,但上星需求倒逼制作标准升级。比如《狮城山海》是“电影级微短剧” 的典型代表,该剧播出证明 “高品质微短剧” 在大屏端具备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这种“品质升级” 并非偶然,而是卫视平台的 “品质要求” 与制作方的 “品牌诉求” 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卫视而言,大屏的 “视觉冲击力” 更强,低画质、粗制作的内容会直接影响观众体验,进而损害频道品牌;对制作方而言,上星微短剧是 “树立行业口碑” 的机会 —— 通过卫视平台的传播,制作方可以证明其 “不仅能做流量剧,更能做品质剧”,为后续承接更大规模的项目铺路。
2025 年上半年,上星微短剧还涌现出 “微短剧 + 非遗”“微短剧 + 科普”“微短剧 + AI” 等创新模式,打破了 “纯娱乐” 的内容边界。例如,《非遗里的中国・织锦篇》以微短剧形式,讲述云锦技艺传承人的故事,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通过 “剧情化” 的呈现方式,避免了 “纪录片式” 的枯燥;《太阳坠落之时》则运用 AI 技术生成 “虚拟场景”,打造出 “科幻微短剧” 的新形态,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这种“跨界融合” 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类型,更拓展了其 “社会价值” 与 “商业价值”。从社会价值看,“微短剧 +” 可以成为 “文化传播”“知识普及” 的新载体,实现 “寓教于乐”;从商业价值看,这种模式可以吸引 “非遗机构”“科技企业” 等非传统影视投资方,为微短剧行业注入新的资金活水。
微短剧上星的“甜蜜烦恼”
尽管微短剧“上星” 取得了亮眼成绩,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仍隐藏着诸多 “成长烦恼”。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制约微短剧 “上星” 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与前景。
首先,内容同质化,警惕从“小屏套路” 到 “大屏复制”。
目前,上星微短剧虽以现实题材为主,但内容同质化问题已初现端倪。多数都市生活类微短剧,仍停留在“家长里短、婆媳矛盾” 的传统叙事框架中,情节套路化、人物扁平化 —— 一些作品,均以“邻里纠纷” 为核心冲突,剧情发展高度相似,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这种同质化的根源,在于“创作惯性” 与 “风险规避”。一方面,制作方习惯了短视频平台的 “流量套路”,缺乏对大屏观众需求的深度调研,简单将小屏内容 “放大” 到大屏;另一方面,卫视平台为避免 “收视风险”,更倾向于采购 “经过市场验证” 的成熟题材,而非尝试创新内容,导致 “安全牌” 泛滥,创新作品稀缺。
其次,需要解决“广告依赖” 与 “盈利单一”,微短剧多元商业化模式是长久之计。
当前,上星微短剧的商业化模式仍以传统广告模式为主,商业模式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是广告收入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卫视微剧场也会减少微短剧播出量;二是植入广告也会容易“破坏剧情”,引发观众反感,导致收视跳水;三是盈利模式单一,缺乏“会员付费”“IP 衍生” 等多元化收入来源,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相比之下,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已探索出“付费点播”“电商带货” 等成熟模式,而卫视平台因 “免费收视” 的传统定位,难以直接复制这些模式。如何在 “免费观看” 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大屏的商业化路径,是微短剧 “上星” 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三,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品质标杆” 与 “粗制滥造” 并存。
尽管《狮城山海》等作品树立了“电影级” 的制作标杆,但仍有大量上星微短剧存在 “制作粗糙” 的问题。例如,某卫视播出的某作品仍存在“画面模糊、收音嘈杂、演员演技生硬” 等问题。这种“品质分化” 的背后,是 “准入门槛低” 与 “监管缺失” 的问题。
目前,卫视平台对微短剧的采购标准尚未统一,部分平台为“抢占市场”,降低采购门槛,也会导致大量低品质作品流入市场;同时,针对上星微短剧的“制作标准”“内容审核标准” 等缺乏统一行业规范,难以保障内容品质。
此外,微短剧的“碎片化” 特性,虽能快速吸引观众,但也导致 “观众留存难” 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上星微短剧的 “单集留存率”,即看完第一集后继续看第二集的观众比例,平均仅为 45%,远低于传统长剧的 60%。多数观众 “看一集算一集”,缺乏对 “剧场” 或 “系列作品” 的长期粘性。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内容连贯性” 与 “观众归属感” 的缺失。微短剧通常每集独立成篇,缺乏 “长线剧情” 和 “核心人物”,难以形成 “追更” 动力;同时,卫视平台对 “微剧场” 的品牌宣传不足,观众对 “剧场定位”“更新时间” 的认知模糊,难以形成 “固定收视习惯”。
结语
微短剧“上星” 并非 “昙花一现” 的行业热点,而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 “长期趋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从 “内容创新”“商业化升级”“行业规范”“观众运营” 等维度,探索破局之道。
内容上做精、做细、做出紧跟当下时效性的小巧故事,未来,上星微短剧需在“现实题材” 的基础上,向 “细分领域” 深耕。例如,针对年轻观众,可开发 “职场成长”“青春校园” 等题材;针对中老年观众,可开发 “红色记忆”“家庭温情” 等题材;针对亲子家庭,可开发 “儿童科普”“亲子互动” 等题材。同时,需加强 “剧情创新”,打破 “套路化” 叙事,通过 “反转剧情”“多线叙事” 等方式,提升剧情吸引力,避免将主旋律微短剧做成报告片,将文旅微短剧做成宣传片,将传统文化微短剧做成美术片。诸如此类,微短剧还需要保持其特色,才能占据一席之地。
商业模式上,要解决商业化困境,需构建“多元盈利模式”;行业需出台“上星微短剧制作标准”“内容审核标准”“采购标准”,明确 “画面质量、收音标准、演员资质” 等具体要求,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建立“上星微短剧评价体系”,从 “收视数据、口碑评分、社会价值” 等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制作方“重品质、重价值”。
未来,当微短剧不再是“小屏的替代品”,而是 “大屏的核心内容”;当观众不再是 “偶然观看”,而是 “主动追更”;当商业化不再是 “广告依赖”,而是 “多元盈利”—— 微短剧 “上星” 才能真正实现 “破局”,成为推动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