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长期聚焦军事战场的叙事传统中,电视剧《阵地》独辟蹊径,将镜头对准1938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城”的文人群体,以“笔杆子”为武器,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李晨与冯绍峰似乎找到了新赛道,八路军形象的李晨正气十足,冯绍峰为国为民的文人气质拿捏到位。
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长期聚焦军事战场的叙事传统中,电视剧《阵地》独辟蹊径,将镜头对准1938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城”的文人群体,以“笔杆子”为武器,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该剧通过双线叙事与群像塑造,不仅填补了抗战剧的类型空白,更以精湛的艺术表达与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2025年现象级革命历史剧的代表之作。
《阵地》的核心突破在于重构了从硝烟到笔墨的“抗战”定义。
传统抗战剧多以枪炮对决为焦点,而本剧则揭示文化战场同样关乎民族存亡。
剧中,郭沫若、夏衍、巴金等200余位文化名人汇聚桂林,在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的组织下,以《救亡日报》为阵地,通过戏剧改革(如桂剧《梁红玉》)、岩洞教育、抗战画展等形式,将文化转化为抵御外侮的“精神长城”。
剧中夏衍的一句台词“机器坏了可以再修,但意志绝不能垮”正是文化抗战精神的核心注脚。
《阵地》的人物塑造跳出了“英雄神化”的窠臼,赋予历史人物以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冯绍峰饰演的夏衍兼具学者的儒雅与战士的坚毅,他在轰炸中冒死抢救文献的场景,泪光与执著交织,再现了“文化守夜人”的担当;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眼眶含泪低声念白的瞬间,便将文人忧国的深沉情感倾泻无遗。
田汉的激情、徐悲鸿的孤傲、李克农的机敏(李晨饰)交织成一幅有血有泪的“文人抗战图鉴”。
更可贵的是,剧中并未回避文人群体的矛盾与挣扎:面对刊物查封,有人主张妥协保存实力,有人坚持宁为玉碎。
面对家庭与民族的两难,角色们展现了真实的脆弱与抉择。
这种去符号化的处理,使这种叙事创新凸显了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当日军轰炸机摧毁物理建筑时,文人们抢救典籍、坚持刊印报纸的执着,印证了“文化在,民族就在”的信仰。#阵地#
来源:喜羊羊的恩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