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视线一下子就落回到《父母爱情》那部老剧。最近又有不少人在评论区念叨这个问题:炮校那么多学员,丛校长和杨书记夫妇家里不可能天天请客,凭什么江德福一人就成了座上常客?到底哪里不对劲?这事儿要是搁现在,多少都让人觉得关系户嫌疑拉满。不信你想想,这年头谁乐意盯
说起来,视线一下子就落回到《父母爱情》那部老剧。最近又有不少人在评论区念叨这个问题:炮校那么多学员,丛校长和杨书记夫妇家里不可能天天请客,凭什么江德福一人就成了座上常客?到底哪里不对劲?这事儿要是搁现在,多少都让人觉得关系户嫌疑拉满。不信你想想,这年头谁乐意盯着同事成天跑领导家吃饭啊。大家都吃得过去,但在那个口粮紧巴的年月,饺子一上桌,香气四溢,专门叫一个外人,那意思真不简单。
按理说,炮校的体系森严,一个校长本该是高坐云端的存在,学员一般连正眼都不敢多瞧。但丛校长却像家里长辈似的,三天两头招呼江德福去家里叙旧。倒不是说其余学员就是空中楼阁无欲无求,或者说都笨得让人懒得管,他就是独独对江德福,偏心得很。
这让人琢磨不透。别的学员也不是都倒了八辈子血霉,有战功的也不少,江德福最大优势是啥?战斗英雄身份、出身底层这些是共性优势,没法只用这个说服大家。你要非捧他是主角,那讲不通,现实谁认主角光环呢。
更妙的是,丛校长的媳妇,也就是杨书记,还是医院系统里的领导。安杰当时在医院工作,岗位与杨书记并不直接叠加,但杨书记愣是敢越级管上安杰的“终身大事”,时不时还安排个“家庭会议”,甚至安插到自个客厅办相亲。谁敢说她不是有意撮合?据网上能找到的访谈说,安杰和江德福初识的场景就是丛校长家那个小洋楼里的铁皮沙发前,茶杯冒着热气。气氛半分尴尬半分庄重。
查了一下真实历史背景,五十年代军队转型,干部普遍文化偏低,不少野战出身的大老粗一下子被扔进学院,急需补课扫盲。江德福正好是那拨人,学历短板突出。很多当时的功勋军官,都像他这样,突然变成学员。能冲锋陷阵,也要教材、要理论,部队对这些人其实没多少优待政策。学员一进炮校,身份牌子全换,摆在讲台下,也得听教官分配。但江德福能被丛校长另当别论,这就不光是荣誉和业绩那么简单了。
推敲过剧里细节,找不到特别“高能”的背景。丛校长喊江德福“得福小同志”,叫得亲昵。江德福一遇挫折就往校长家跑,诉苦,甚至带着安杰闹别扭都得杨书记出面。这种纯熟关系,怕是背后有点“旧情分”撑腰。
真要查的话,还能发现更多内情。网上有说法,两人可能早年就有革命同事关系。江德福从一线部队调进学院,是上级亲自划线选中的。有人说丛校长当年带过江德福,来往密切,是那种看着他成长起来的老领导。时间跨度一拉长,早年革命战友情谊、老部下的信赖感,其实是很多军旅家庭的隐性纽带。剧里没正面交代,但透出来的“老领导—学生”那种骨子里的信赖,恰恰很真实。
有一说一,丛校长对江德福那点好,表面上是热情,实质里还是掺杂了一点寄托吧。孩子习惯找熟人诉苦,大人总是偏爱自己栽培的苗子。这种“半公半私”的照顾放在那个集体主义浓烈的年代其实也不稀奇。可同样的情谊,一旦落到真实人身上,各人滋味就不同。江德福会感恩,见老领导必起立,哪怕丛校长糊涂戴老花镜问“你啥名”,他念叨自己名字时脸上带笑,这大概是“老革命”的骨子回响。
不同人对这样的亲近态度,其实五味杂陈。不靠边的学员,说不定心里咬牙切齿,说不在意才怪。你再回头看丛校长家那个待人处事的劲儿,也许是一种无形的权力网络在运作。关系链条、资源调配,这背后比想象的复杂。
再查一组资料,建国初期的部队学院,确实流行“老带新”,上两代革命者之间捆绑地很紧。许多老校长会特别“收养”几个有潜力或自己欣赏的学生。学术界称其为“小圈子文化”,只不过这层关系摆在明面上反而不遮掩。学员被请去家中吃饭,就是一种地位认可,也是情誼保鲜。真正的隐性规则,不会白纸黑字,更多靠领会气氛。
但说到底,这事看法有两极。有的说讲关系没啥,靠得住就帮一把;有的视作腐败、小圈子。可对于主角本人来说,这份照顾也许代表另一种承担:既要承情,又怕别人眼红。从网上剧迷讨论看,许多人羡慕江德福的好运,可是如果换作自己,未必消受得了。你想想,大锅饭年代多难得一顿水饺?天天盯着吃多一口,吃成主角,那压力不会小。
还有些细节,不经意就被忽略了。比如每次江德福来,丛校长家气氛明显活跃一点,杨书记话也多点,连家里的茶杯都要刷得更干净。安杰的出现,既缓和又生出些微妙气场。这样的设定,是主创刻意为之?不一定。很多台词翻来覆去也没点破,但观众早已心领神会。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此待遇。江德福有本事、肯吃苦,说他靠关系、走后门,其实是冤枉了。没有真本事,哪有哪个老校长肯拉他进门?可也许有时候并非全然如此,说不定沾了点主角气运,那又怎样?观众也知道,老干部惜才,见不得年轻人走弯路;但若一味照顾,别人会不会心生戒备?偏心难免引风言风语。
可转念一想,“偏心”二字也并非全无道理。老一辈人习惯“认门户”,圈层观念浓,自己带过的人,能顺带一把就顺带一把,私底下没啥可指摘。电视剧里,丛校长家气氛温暖,江德福在阳台上吃饺子时脸上挂着安心的笑,那一瞬间谁都懂了。
细节多讲无益。回到现实,类似故事并不少见。有的人一生,都在等那个“领进门”的时刻;有的人生来幸运,总有一只手帮着推一把。江德福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拼搏,也离不开身边人的帮扶,这是现实;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剧本,这也是事实。笼统讲公平,没人服气,太讲情分,别人又妒忌。不如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本就无法划分得绝对公正。可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别,才显得人生带点意思。
有人觉得江德福靠的是个人能力,也有人坚信是丛校长这层关系。站在不同角度,结论都不一样。江德福自己说过一句活得豁达,这算不算某种暗示?不过,有时候再豁达,也脱不开命运的安排。你心里怎么想呢?说到底,谁都希望有个老校长时时拉一把。
今儿个聊这些,并不想下个结论。关系也好,运气也罢,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那顿水饺到底值不值,估计也就他们自己清楚。电视里演一遍,其实现实比这复杂多了。
人生难有绝对公平,江德福身上的光环只是故事里的一部分,但故事里外的生活,有人帮忙是一种幸运,能遇到贵人实在不易。
来源:灿烂铅笔PwMg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