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或许都在屏幕上见过这样的画面:昏暗的角落里,坏人带着夸张的坏笑步步紧逼,嘴里说着刻意的调情台词;受害者缩在角落,一边挥手躲闪,一边高声喊着“不要”——镜头切到这里,要么是有人及时出现解围,要么是画面戛然而止。
我们或许都在屏幕上见过这样的画面:昏暗的角落里,坏人带着夸张的坏笑步步紧逼,嘴里说着刻意的调情台词;受害者缩在角落,一边挥手躲闪,一边高声喊着“不要”——镜头切到这里,要么是有人及时出现解围,要么是画面戛然而止。
久而久之,这种“标准化”的场景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们心里发了芽:好像性侵就该是这样的,反抗也只能是“躲闪+哭喊”的模样。可现实从来不是剧本写好的戏,那些藏在“不标准”背后的挣扎,从来都不该被忽略。
前阵子听心理咨询师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姑娘曾在加班后遭遇尾随,对方堵住她时,她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大喊,反而突然蹲下来捂住肚子,说自己急性肠胃炎犯了,疼得站不起来。对方愣了一下,她趁机说“我朋友就在前面便利店等我,他是医生”,边说边慢慢往亮处挪,最后借着路人的身影跑开了。
后来姑娘说起这段经历,语气里带着后怕,也带着一丝不确定:“我没喊‘不要’,也没拼命挣扎,这样算反抗吗?”朋友握住她的手说:“当然算。反抗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样子,它可以是你在恐惧到发抖时,还能想出‘装病’的办法;是你在大脑空白时,还能抓住‘便利店’‘医生’这样的细节,为自己争取时间。”
是啊,我们总被电视剧的“戏剧化”框住了认知。可现实里的恐惧,从来不是“演出来”的——它可能是突然的窒息感,让你发不出一点声音;可能是身体瞬间的僵硬,像被钉在原地,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也可能是大脑一片空白,只能下意识地顺着对方的话回应,只为了找机会逃开。
这些“不标准”的反应,从来不是“顺从”,而是身处绝境时,本能的求生欲在悄悄发力。就像有人会假装配合,趁对方放松警惕时猛踹对方的膝盖;有人会故意打翻身边的东西,制造声响吸引注意;还有人会死死记住对方的特征,哪怕当时说不出话,也在心里默默记下“穿黑色夹克”“左手有疤”——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坚持,都是反抗的微光。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电视剧式”的刻板印象,有时会变成刺向受害者的第二把刀。比如有人会说“你当时为什么不喊?”“你要是拼命反抗,不就没事了?”可他们忘了,恐惧面前,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有人天生对危险的第一反应是“ fight(对抗)”,有人则是“ flight(逃跑)”,还有人会进入“ freeze(冻结)”状态——这不是“没骨气”,而是人类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没有高低之分,更不该被指责。
想起之前看到过一则公益短片,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反抗不是‘你必须做到什么’,而是‘你做的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被看见’。”无论是大喊大叫,还是默默观察;无论是拼命挣扎,还是假装顺从,只要你心里还想着“我要活下去”,还在为自己寻找出路,那就是最勇敢的反抗。
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用电视剧的“套路”去评判受害者的反应,而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告诉身边的人,性侵里的反抗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告诉那些曾经历过黑暗的人,你当时的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错,错的从来都是那个打破边界的加害者。
就像那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说的:“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害怕到发抖,还在试着为自己找一条生路。”那些藏在“不标准”背后的挣扎,那些没说出口的“不要”,那些在恐惧里依然跳动的求生欲,都是反抗最真实的样子。
别再被电视剧的画面骗了。现实里的反抗,从来不是戏剧化的台词和动作,而是每个身处绝境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拼尽全力守护自己的微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这束光,尊重这束光,让它不至于在“刻板印象”的阴影里,慢慢熄灭。
来源:勇者冰淇淋aY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