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阵地》开播,看完2集,我要说:这是文化抗战剧该有的样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7 10:47 1

摘要:当抗战剧还在靠枪战爆破堆砌“爽感”时,央视一套新开播的《阵地》,用一首穿越80多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戳中了观众最柔软的爱国心。

当抗战剧还在靠枪战爆破堆砌“爽感”时,央视一套新开播的《阵地》,用一首穿越80多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戳中了观众最柔软的爱国心。

9月16日上线的这部32集文化抗战剧,高希希执导,冯绍峰、李晨、王劲松领衔主演。

没有神剧套路的夸张打斗,没有流量明星的尴尬演技,只靠“以笔为枪”的文化抗战故事,就让观众跟着夏衍振臂、随郭沫若热血——这才是抗战历史剧该有的样子,这才是能代代相传的精神阵地。

1 开篇封神:1935年上海的歌声,藏着最燃的文化觉醒

1935年的上海,刚从海外归国的夏衍(冯绍峰 饰)站在一间简陋的排练室外,门内传来《义勇军进行曲》的合唱:“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张博 饰)领唱的声音带着嘶吼,窗外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阴霾,夏衍攥紧拳头,指节发白,直到歌声落下,才抹掉眼角的热泪,猛地推门而入,与屋内的文化人紧紧拥抱。

“这首歌唱出了全民族的怒吼!必将成为永恒的经典!” 夏衍的台词不算激昂,却让弹幕瞬间沸腾。

此时的中国,国民党推行不抵抗政策,抗联战士在白山黑水间孤军奋战,而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正从这间排练室悄悄萌芽。

导演高希希用细腻的光影对比:排练室里暖黄的灯光裹着众人的身影,窗外冷色调的上海街景里,流民裹着破衣缩在墙角——一暖一冷间,仿佛在说:哪怕时局再黑暗,文化人的热血也能点燃希望的火种。

紧接着的“双归来”剧情,更是把历史的厚重感拉满。

夏衍刚通过安娥(王丽坤 饰)的接头见到李克农(李晨 饰),就迎来了一个意外的会面——周恩来同志亲自到场,宣布党中央的决定:创办《救亡日报》,任命夏衍为主编。

而在日本流亡十年的郭沫若(王劲松 饰),顶着国民政府的通缉令乘船归国,码头见到夏衍时,笑着调侃“通缉令还没撤,我就回来了”,随即正色道:“我是炎黄子孙,回家抗日,有什么好怕的!”

一句话,把文人的风骨与家国担当演得淋漓尽致,让人瞬间破防。

2 三线并行的巧思:文化抗战、战场烽火、谍战暗涌,一个都不能少

不同于传统抗战剧“重战争轻人文”的套路,《阵地》用三条线索,织出了1938-1944年的抗战全景图,每条线都有亮点,却又紧紧缠绕,缺一不可。

第一条线,是夏衍、郭沫若的“笔部队”。 《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时,恰逢淞沪会战爆发,报社董事会想让报纸偏向文艺消遣,郭沫若却拍着桌子否决:“国难当头,抗日救亡才是办报的根本!”

首刊印出来时,油墨还没干,报童就在街头喊着“看夏衍写的抗战社论”,镜头扫过报摊上被抢空的报纸,纸页间满是“文化救国”的力量。

可局势比想象中更艰难:上海沦陷后,报社先迁广州,再移武汉,办公地点换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李克农在地图上一指“桂林”,才算找到安稳的复刊地——这段颠沛流离的办报史,没有硝烟,却比战场更显坚持的可贵。

第二条线,是全国抗战的烽火。 剧里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镜头切到街头流民的破碗、战士牺牲前写的家书,夏衍在报社写下“同胞们,拿起笔来”的社论时,背景音里是炮弹爆炸的轰鸣。

有个细节特别戳心:夏衍在社论里提到“前线战士扛枪,后方文人握笔,都是守家国”,镜头随即切到桂林的山水间,文化人们在防空洞里继续排版报纸,炸弹落在不远处,纸页被震得哗哗响,却没人停下手中的笔——这就是文化抗战的力量,没有武器,却能凝聚人心。

第三条线,是李克农的“谍战暗线”。 李晨饰演的这位“特工之王”,藏得比谁都深:在桂林协助复刊时,他穿青布长衫,戴圆框眼镜,说话温声细语,像个教书育人的先生;

国民党特务盯梢时,他轻轻弹一下眼镜腿,就不动声色地甩脱跟踪;换上军装时,眼神又变得锐利如刀,指挥情报工作时干脆利落。

有场戏他和周恩来打赌“猜复刊地点”,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桂林,笑着说“这里山水绕,适合藏文化火种”,把革命者的智慧与从容演活了,也让观众懂了:文化抗战的背后,还有人在默默守护。

3 细节见真章:缺纸的报纸,藏着最真实的文化抗战

《阵地》最打动人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些藏在历史缝隙里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文化抗战”的不易。

《救亡日报》迁到桂林复刊时,最大的难题不是敌人的封锁,而是缺纸。

剧里有个镜头让人心疼:夏衍蹲在印刷厂的地上,把旧报纸裁开,粘成小本子写稿;郭沫若把自己珍藏的日文书籍拆开,用背面印社论;当地学生听说报社缺纸,纷纷把作业本捐出来,纸页上还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铅笔字。

这些细节不是虚构的——历史上1938年的桂林,因为日军封锁,纸张成为稀缺品,文化人们就是这样“凑纸办报”,把抗日的声音传遍全国。

还有更戳心的细节:田汉排练抗战话剧时,没有道具枪,就用木棍刷上黑漆;徐悲鸿画抗日宣传画,颜料不够,就用锅底灰调墨;

巴金去街头演讲,听众里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背着书包的孩子,甚至还有穿着补丁衣服的难民,有人听不懂普通话,就有人主动当翻译。

这些场景没有一句“我们要爱国”的口号,却让观众明白:文化抗战不是文人的“纸上谈兵”,而是用每一份力、每一张纸,筑起的精神长城。

4 演员演技封神:王劲松的风骨,冯绍峰的温雅,李晨的多面

《阵地》能让观众“入戏”,离不开演员们“贴脸”的表演——没有谁在“演历史人物”,他们更像是把夏衍、郭沫若、李克农这些先辈,从历史里“请”到了屏幕上。

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一出场就立住了“文人领袖”的气场。码头归国那场戏,他穿着深色长衫,海风把衣角吹得翻飞,面对“通缉令”的调侃,嘴角的笑里带着傲气;

后来在报社振臂高呼“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当作枪,在文化的战场上抗击敌人”时,声音不算大,却字字铿锵,眼里的光仿佛能穿透屏幕。

网友都说:“王劲松演活了郭沫若,不是形似,是神似——那种文人的风骨,不是装出来的。”

冯绍峰则打破了观众对他“偶像剧男主”的固有印象。

夏衍的温雅不是刻意装出来的:与人说话时微微欠身,写稿时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连发怒都是克制的——直到看到报社被特务骚扰,他才第一次红了眼,拍着桌子说“这报,我们必须办下去!”

这种“温雅下的坚定”,把民国文人的气质演到了骨子里,也让观众相信:当年真的有这样一群人,用笔墨守护家国。

李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以往总被综艺标签掩盖演技的他,这次把李克农的“多面性”诠释得淋漓尽致:对文化人时温和耐心,跟特务周旋时冷静锐利,面对儿子时又满是宠溺。

有场戏他在特务监视下传递情报,假装整理眼镜,指尖却快速把纸条塞给接头人,整个过程没一句台词,却让观众捏紧了拳头——这才是“特工之王”该有的样子,不动声色,却掌控全局。

王丽坤和徐璐也没拉胯。王丽坤饰演的安娥,既是协助夏衍的共产党员,也是温婉的民国才女,形势严峻时皱起眉头的冷静,与平时的柔和形成反差;

徐璐饰演的任素宁,作为年轻的文化工作者,眼里的朝气与坚定,让观众看到了文化抗战的“传承”。

《阵地》没有把历史人物“神化”。夏衍会因为缺纸发愁,郭沫若也会在深夜写稿时疲惫叹气,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却是在乱世里守住精神阵地的普通人。

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观众觉得:原来当年的文化抗战,就是靠这样一群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一步一步扛过来的。

5 文化抗战的意义,80年后依然滚烫

追到两集结尾,最让人牵挂的,是《救亡日报》如何在轰炸中继续出版,是李克农怎样保护文化人躲过特务的追捕。

但比剧情更动人的,是这部剧传递的“文化传承”——80多年前,文人用笔墨护文脉;今天,我们通过这部剧,重新记住了那段历史,守住了先辈们的精神阵地。

导演高希希在采访里说:“拍《阵地》,就是想让观众知道,抗战不只有战场,还有看不见的文化阵地。”

剧中那些聚集在桂林的文化名人:巴金、茅盾、徐悲鸿、陶行知……他们的名字或许出现在课本里,但他们“以笔为枪”的故事,却很少被搬上屏幕。

而《阵地》,用细腻的镜头,把这些名字背后的热血与坚守,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年轻一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从来都不是柔弱的,它能在战火中生根,能在黑暗里发光。

如今的我们,或许不用再“凑纸办报”,但《阵地》里的精神依然重要:文化是民族的根,哪怕时局再难,守住文脉,就守住了希望。

就像郭沫若在剧里说的:“文化侵略的危害,绝不亚于武力侵略。” 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如果你也看腻了套路化的抗战神剧,不妨打开《阵地》。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浮夸的表演,只有一群文化人用热血写就的历史——这才是值得我们反复观看的经典,这才是抗战历史剧该有的样子,这才是能代代相传的“精神阵地”。

来源:伊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