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过很多的抗战大剧《亮剑》、《战长沙》,还有刚刚完播的《我的河山》,这些都是以战争为主的抗战大剧。
央视推出的剧就是好看!
看过很多的抗战大剧《亮剑》、《战长沙》,还有刚刚完播的《我的河山》,这些都是以战争为主的抗战大剧。
但是这一次央视严选的一部《阵地》和原来想象的战场还真不一样。
这一次央视黄金档空降《阵地》,没怎么宣传就直接开播。
看了两集后,那种久违的、热血沸腾的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而且口碑也不错,收视率也是首当其冲。我只想说,央视这回又挖到宝了!
这部剧一上来就把背景交代得明明白白。
时间拉回到1935年后的上海,抗日救亡的情绪已经弥漫在空气中。
刚从国外回来的夏衍,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田汉等人排练的《义勇军进行曲》给深深震撼。那歌声里,是整个民族压抑不住的怒吼。
也正是这股力量,让他迅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紧接着,剧情毫不拖沓。
在组织的安排下,夏衍见到了周恩来,并接下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创办一份名为《救亡日报》的报纸,以此作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阵地。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份报纸还需要和国民党方面合作,既要利用对方的名义争取合法性,又要牢牢把握住编辑大权,确保内容不跑偏。
就在报纸筹备的关键时刻,另一个核心人物郭沫若也回来了。
他在日本流亡十年,顶着国民政府还未撤销的通缉令,毅然回国。他和夏衍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份报纸办起来,办成一把刺向侵略者的文化利剑。
随着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局势急转直下,报社几经辗转,最终在周恩来和李克农的谋划下,将新的“阵地”选在了大后方的桂林。
前两集的故事,就把这条“文化抗战”的主线讲的明明白白,悬念也随之而来:在桂林,这份报纸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剧名《阵地》二字,本身就大有文章。它不仅仅是指桂林这个地理上的抗战大后方,更深层的含义,是指那座听不见炮火声,却同样在浴血奋战的“精神阵地”。
网友们看完后评价很高,认为这部剧终于拍出了抗战的另一种维度。它告诉我们,战争不只有真刀真枪的拼杀,还有思想与文化的较量。
剧里,郭沫若明确指出,日本的侵略分为武力侵略和文化侵略两种,后者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前者小。
因此,夏衍、郭沫若他们要做的,就是“以笔为刃,以文铸魂”,用戏剧、新闻、文学作品来唤醒民众、凝聚力量。
这就像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长城,守护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文脉不被摧毁。这种立意,一下子就和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神剧”拉开了层次。
这种精神内核,也体现在剧情的细节里。
比如办报时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竟然是缺纸。
《救亡日报》要进行复刊,而第一炮就有了缺纸的问题,现有的白纸只有300张,难道就只印300张吗,当然不是,夏衍(冯绍峰饰)说要加一个零。白纸已经在路上了。
一句话,让工作人员都开心起来,这种细小的问题,也正说明了人人抗战的决心,而且做成一件事有多么的不容易。
一部历史大剧能不能讲得好演得好,演员是关键。
《阵地》的选角,可以说是稳扎稳打,全是实力派。导演高希希也是拍这类题材的老手,对场面的把控和人物的塑造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冯绍峰这次饰演的夏衍,身上那股子民国文人的书卷气和革命者的坚定信念结合得非常好,让人眼前一亮。
第一集中,夏衍回国后,当在排练室外听田汉(张博饰)排练的《义勇军进行曲》时,他没有立马进去,而是排练完,他含着泪才进去,他把那种激动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油灯下改进步剧本时,听到日伪搜查的脚步声,冯绍峰饰演的夏衍没有慌乱,而是一边笑着递茶,一边把稿纸悄悄往身后推。
他脸上带着笑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警觉和紧张,这才是抗战时期的一种真实状态。
而老戏骨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更是全剧的最大亮点。他一出场,那种文人的风骨和面对强权不卑不亢的硬气就立刻出来了,几句台词就能让人热血上涌。
当夏衍说他在顶着国民政府通缉令没有撤销的情况下,他就回来了,而他的一句“我是中华儿女,我回自己的家有什么可怕的”,把那种爱国情怀表达的很真实。
让人惊喜的还有李晨,他这次扮演的是我党“特工之王”李克农。
这个角色需要沉稳、机智,还要在不同身份间切换自如。
李晨的表演完全摆脱了大家在综艺里对他的固有印象,无论是穿着长衫的儒雅,还是面对特务时的从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王丽坤、张博等演员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正是这群演员的精彩演绎,才让书本里那些遥远的名字,变成了屏幕上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温度的鲜活人物。
好的作品,总能穿越时空,与当下的我们产生共鸣。《阵地》所讲述的,不仅是一段关于“文化抗战”的传奇历史,它更是一种精神。
正如剧中所言:“笔墨为戈护文脉,山河浩荡铸精神。”在任何时代,坚守我们自己的精神阵地,都至关重要。这或许就是这部剧在今天,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而且《阵地》也摆脱了那所谓的“神剧”,这种写实的剧情,才符合抗战历史剧。
信息来源: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