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的现实意义,你不占领阵地,别人就会占领阵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7 08:01 2

摘要:《阵地》讲了1938年至1944年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化战士,通过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一系列文化运动,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的故事。日本一个弹丸小国,敢于和能够侵华,不仅仅靠枪对枪、炮对炮的武力,还靠一套能够迷惑人的

电视剧《阵地》开播了,这个剧名起的相当的好,以史为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阵地》讲了1938年至1944年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化战士,通过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一系列文化运动,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的故事。日本一个弹丸小国,敢于和能够侵华,不仅仅靠枪对枪、炮对炮的武力,还靠一套能够迷惑人的“文化”力量,是靠“两手”的。

“汪伪”是日本的两手的成功范例,汪从一个“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革命者,蜕变成一个千夫所指的大汉奸,日本的“两手”俘获了他。当时的汉奸如过江之鲫,这种现象也是有理论支持的,那就是汉奸理论,而且市场还很大,汪就声称他的“卖国”是爱国,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为了中华兴复,为了“保全中国”,为了“经济互惠”,为了“曲线救国”,这些汉奸理论支撑起了庞大的汉奸队伍。

“汉奸理论”构成了另一条侵略战线,需要进行“文化抗战”,用先进的文化去打退汉奸理论的进攻。

毛主席历来重视“文化的军队”,在“延艺”讲话中,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即‘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文化的军队,就是占领文化阵地的军队,与汉奸理论以及其他反革命理论进行斗争的军队。

丁玲是第一个从国统区到达陕甘边区的作家,毛主席曾给她写过一首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文化军队是何等高看和重视。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一定要去占领!电视剧《阵地》,虽则讲的是文化抗战故事,但其中也能感受到以史为鉴的深刻用意,思想文化一直都是一条重要的阵地,都存在着激烈的争夺。

来源:耿来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