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场景: 建康皇宫,泰始元年(465年)冬。宋明帝刘彧于太极殿登基,殿下群臣跪拜,然多有面色惶惶者]
(画面开场)
[场景: 建康皇宫,泰始元年(465年)冬。宋明帝刘彧于太极殿登基,殿下群臣跪拜,然多有面色惶惶者]
刘彧 (抚摸着龙椅扶手,对心腹阮佃夫低语): “朕以‘猪王’之身得登大宝,天下岂无不服者?孝武二十八子犹在,朕寝不安席。”
旁白: 公元465年,湘东王刘彧弑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是为宋明帝。这位曾备受侮辱的“猪王”,一旦大权在握,其猜忌之心比孝武帝、前废帝更甚。一场针对孝武帝一脉的清洗风暴,骤然降临。
(剧情展开: 孝武绝嗣)
[明帝率先逼杀孝武帝仅存的成年儿子晋安王刘子勋、临海王刘子顼等]
刘子勋 (时年十岁,于浔阳被赐死前,泣问使者): “吾未尝开罪陛下,何故见诛?”
使者 (默然不应,以帛勒杀之)。
[其余孝武帝幼子,亦相继被毒杀、缢死]
刘彧 (每杀一侄,必于宫中焚香告天): “非朕不仁,实乃社稷不得不尔!”
[然屠杀宗室非但未能巩固权位,反激起地方叛乱]
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等 (皆孝武帝旧将,闻诸王死讯,大惧): “陛下杀尽亲侄,岂能容我?!” (遂举州降北魏)
(北伐溃败: 淮北沦丧)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见机,立即派尉元、孔伯恭率大军接应]
尉元 (挥师南下,笑谓诸将): “刘宋自毁长城,天赐淮北于大魏!”
[明帝遣张永、沈攸之率军北讨薛安都,欲挽回局面]
张永 (至彭城,遇北魏大军,仓促应战,大败): “天亡我也!” (弃军夜遁)
[魏军乘胜追击,连克淮北四州(徐、兖、豫、青)之地,兵锋直抵淮河]
沈攸之 (退守淮阴,望北泣血): “淮北百年基业,一朝尽丧!我等皆为千古罪人!”
旁白: 明帝猜忌滥杀,致使淮北重镇尽入北魏之手,南北边界由黄河一线南撤至淮河,南朝防御体系遭受致命打击。刘宋国力自此一蹶不振。
(北朝暗流: 母子相疑)
[镜头转向北朝平城。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渐长,年已十八,欲亲政]
拓跋弘 (于朝会时,对冯太后奏曰): “母后临朝多年,辛劳备至。儿臣今已冠礼,当亲览万机,为母分忧。”
冯太后 (面色骤冷): “皇帝年幼,朝政繁杂,非尔可独断。此事容后再议。” (拂袖退朝)
[冯太后随后诛杀献文帝亲信李奕,母子矛盾彻底激化]
拓跋弘 (闻李奕死讯,怒不可遏): “朕虽为帝,形同傀儡!岂可再忍?!” (遂生禅位之意,以退为进)
[献文帝突然下诏,禅位于年仅四岁的太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称太上皇帝]
群臣 (愕然不解): “陛下年富,何故禅位?”
拓跋弘 (答曰): “朕厌惧万机,欲修黄老之术耳。” (然仍统兵征伐,决断大政)
[冯太后见献文帝以禅位之名行夺权之实,杀心顿起]
冯太后 (密召心腹): “太上皇不死,终为后患!”
(高潮: 宫闱惊变)
[公元476年夏,平城皇宫。献文帝拓跋弘于永安殿突然暴毙]
《魏书》载: “显祖(献文帝)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冯太后即刻临朝,再度摄政,尽诛献文帝余党]
冯太后 (抱五岁孝文帝拓跋宏于膝上,临朝称制): “皇帝冲幼,国家大事,一决于朕!”
旁白: 北魏这场母子相残的宫变,史称“乙浑之变”后的第二次重大政治地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巩固了权力,也为后来孝文帝改革扫清了道路。
(结局: 南北殊途)
[南朝,宋明帝刘彧因淮北沦丧,忧愤成疾]
刘彧 (病重弥留,召褚渊、萧道成等顾命): “朕……为社稷计……杀尽孝武诸子……然失淮北……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 (言毕崩,终年三十四岁)
[北朝,冯太后彻底掌权,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改革,北魏国力日盛]
冯太后 (对孝文帝谆谆教导): “为帝王者,当以天下为念。鲜卑旧俗,必改之;汉家制度,当习之。”
旁白: 至公元五世纪七十年代末,南北走向已判然分明。南朝刘宋在内耗中元气大伤,淮河防线暴露于北魏铁骑之下;而北朝北魏则在冯太后的铁腕改革中焕发生机,为统一中国北方积蓄着力量。
[镜头掠过淮河两岸:南朝一侧,城垣残破,军民面色惶惶;北朝一侧,均田令下,百姓垦殖,一片井然]
下集预告: “宋明帝驾崩,权臣萧道成悄然崛起,刘宋王朝进入最后倒计时!而北朝孝文帝在冯太后教导下茁壮成长,一场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汉化改革正在酝酿!南北王朝的命运,即将迎来终极转折!敬请期待《南北朝那些事儿》第九集:萧道成篡宋建齐朝,孝文帝改革兴北魏。”
来源:小花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