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上篇提到,《北魏冯太后》故事主线总体还是能遵从历史大背景,比如今大量架空的古装戏,就为脱离真实环境,刻意代入现代人的奇葩理念,实在好太多。当年的古装剧即使有诸多瑕疵,至少还能叫“历史剧”,人物塑造凭借演员发挥,还能够使观众入戏,剧情虚实结合,也能共情。
看《北魏冯太后》对大女主人设和历史背景的缝合(下)
本文上篇提到,《北魏冯太后》故事主线总体还是能遵从历史大背景,比如今大量架空的古装戏,就为脱离真实环境,刻意代入现代人的奇葩理念,实在好太多。当年的古装剧即使有诸多瑕疵,至少还能叫“历史剧”,人物塑造凭借演员发挥,还能够使观众入戏,剧情虚实结合,也能共情。
二、献文帝阶段:扳倒乙弗步浑和母子拉锯的恩怨(续)
电视剧演到,冯氏就在扫灭乙弗步浑后当众表示临朝辅佐,拓跋弘刚摆脱一座大山,立时又压来一座大山,京兆王拓跋子推就询问天子何时能够处事,冯氏表示等有了太子,代表天子成年。这就是历史上献文帝拓跋弘等了四年之后还会找各种理由第二轮清算大臣的背景,实际他是要摆脱冯氏的重重压力。当时献文帝年方十五六岁,正是青少年最叛逆的阶段。
剧中的冯氏也大肆安排自己的人手,高允在献文帝和冯太后之间来回周旋。在鲜卑传统举行“却霜”,前往阴山狩猎过程中,拓跋弘受拓跋子推怂恿贪图享乐,冯氏渴望对天子加以掌握,逐渐卷入面对大批宗室的漩涡。献文帝从阴山回到平城已经与一个李氏女子十分亲密,对方还有了身孕。
冯氏面对内外交困一度非常困惑,长期保护她的李弈出来解惑,以“近图”和“远图”表明要留下一个文武百官和宗室元老可以接受的贤德名声,还是要一个江山稳固,百姓安乐,青史留名的千古佳话。冯氏似乎豁然开朗,她第一件大事就是拆散兄长冯熙和花木兰,让冯熙联姻拓跋家族娶博陵公主。
冯氏以当年兄长对祖先的誓言逼其兑现承诺,冯熙受到重然诺的束缚,娶了博陵公主随后生下一双女儿。冯氏带着小太子拓跋宏来探视,以孩童的天真许下一个左昭仪,一个右昭仪的谶语。冯氏还为两个侄女取名,这当然是戏剧化的改编。以史书所记,博陵公主生的是两个儿子。未来孝文帝的两个皇后是妾室所出,她们虽说是姐妹,但母亲并不是同一个人。甚至冯熙共有四个女儿被孝文帝收纳。
京兆王拓跋子推继续对献文帝施加影响,太子宏跟冯太后去边塞巡视,穿着百姓衣装和一些孩童玩耍,还帮村民平息争牛的矛盾。回朝之后,太子宏兴奋地向献文帝说起,堂下拓跋子推就指责太子穿百姓衣服,将来会令社稷断送。献文帝大为惊骇,太子宏站出来以朝廷尊卑压制家族长幼之礼。献文帝开始对这些无谓争吵感到疲倦,就去向昙曜诉说想出家。
正在献文帝琢磨到底该如何出家时,拓跋子推向献文帝说起宫中流传太后和李弈的关系亲密,令献文帝深感意外和愤怒,闯入后宫果然见到李弈陪在身边,尽管大家都衣冠整齐,可在夜间时分还是显得不正常。出于顾全颜面,献文帝以宫中太妃有人私通禁军作为警戒。在太后身边众人都十分紧张,冯氏反而流露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再也无需遮掩。
到二十五集,献文帝向冯氏提出要禅让给叔父拓跋子推,冯氏知道母子关系几近破裂,让冯熙做好准备。同时找李冲商议,明确北魏的主要问题就在鲜卑保守群体对中原化形成阻力,朝廷要想混一南北就必然要中原化才能凝聚人心力量。献文帝在朝堂提出禅让也遭高允等反对,称让给太子可以接受。于是拓跋宏继位,就是著名的高祖孝文帝,献文帝当时成为太上皇。
关于拓跋弘提出要让位给叔父拓跋子推,史书记载同样含糊。拓跋子推为文成帝拓跋濬的弟弟,他倒并不是乙弗步浑那种人,和献文帝的关系确实很亲密。如前面所提,献文帝与冯氏之间确有矛盾,尤其李弈一事闹得极为不快。正是母子冲突,引起冯氏怂恿众多大臣内外联合,制造许多压力,献文帝毕竟年岁还不算大,所以提出让位给年长而有号召力的拓跋子推,试图遏制太后的咄咄逼人。
电视剧不仅有些淡化李弈和冯氏的关系,也忽视对献文帝产生的冲突,还前后因果颠倒,解释为献文帝多受拓跋子推的影响,为弘扬旧俗对抗高允等大臣推行中原化,反复纠缠争论,使其感到厌烦疲倦。且献文帝又心有不忍,不愿与冯氏过于针锋相对,出于下策而提出禅让。
电视剧的改编侧重塑造人物情感,较为细腻地刻画了献文帝内心的纠结,可毕竟有些本末倒置,也显得他为人太柔弱,好像确实不适合当天子,其实不大符合历史。
献文帝让位后,冯氏又选择留面子,让拓跋弘再次出面辅佐儿子孝文帝。随着对中原化和人才选拔的矛盾,剧中再次凸显拓跋子推等是守旧代表,令献文帝陷入痛苦无奈。这时候,拓跋子推引出李弈兄弟李敷在地方贪占土地的案情,献文帝在拓跋子推协助下以护卫狩猎为由诛杀李弈,派人回城试图借李弈家族之案彻底扳倒冯氏。
危机之下,高允带文成帝遗诏入宫,派人守护太后。拓跋子推把李弈的事情闹大,然后逼问鲜卑宗室一起对付冯氏兄妹。冯熙带兵赶回攻城,而献文帝得知高允手中有遗诏,幡然悔悟,感觉受到挑唆。他认为没有下令除掉太后,赶去救护冯氏,母子终于相见坦陈心迹。
冯氏当时三十多岁,被绑缚在宫廷礼法的罗网之中。众文武反过来逼冯氏对付献文帝,而献文帝非常懊悔,主动担责自尽,请求宽恕其余之人。电视剧将他们的矛盾以煽情方式处理,能够体现用心。
剧中献文帝和冯氏的母子矛盾始终包裹在鲜卑老臣和冯氏这个太后的作风漩涡中,表现这种无奈相残的人伦悲剧有一些被利用摆布的嫌疑,淡化母子之间本身就有很大冲突,大体上还是为了让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
三、孝文帝阶段:创造盛世和子孙悲剧
从二十九集之后,冯氏更加牢牢掌握大局,孝文帝拓跋宏也逐渐长大,与冯熙之女重遇。冯氏希望维系家族昌盛,将冯家两姊妹先后都带入宫里,又种下孝文帝的人生悲剧。
后宫之事外朝官员虽然不便多言,但已经做的令人非议。再结合孝文帝决意推行新制,调查地方贪婪的官员,还派出钦使惩处涉案人员,与鲜卑宗室维护传统的矛盾很快爆发。像李洪的贪墨一案,众多大臣就认为是祖制形成的问题,然后推动改变来解决问题。
这里有一幕很微妙,高允代表太后去说服任城王拓跋澄和咸阳王等宗室,认为他们比较忠心,他的说法只是部分符合历史。出现咸阳王作为鲜卑老臣就有问题,咸阳王应是孝文帝的弟弟拓跋禧,不该像剧中表现的比较年长。
而任城王拓跋澄是一代名臣,他的父亲拓跋云与文成帝、冯太后是一辈,拓跋澄是献文帝拓跋弘的族兄弟,也是孝文帝的叔父辈。他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下马能治理地方,上马能领军作战,深得冯太后和孝文帝欣赏。
拓跋澄年纪与孝文帝同岁,他娶的也是冯太后侄女,冯熙的女儿。客观来看也不是什么“老臣”,甚至拓跋澄前期也是一个反对者,是通过孝文反复做工作,甚至辩论占卜《易经》卦象才使其改变为支持者。
其他宗室淮南王拓跋他、汝阴王拓跋天赐和东阳王拓跋丕等都感到鲜卑危机,就指眼下汉臣崛起,太后重用外戚,其实都算符合事实。任何朝代的改制都意味着风波不断。孝文也不是为改而改,改变从来只是图强的手段。实现强盛的根本目标必然是完成天下一统,从战国嬴秦到北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是一致。本剧表现显然没有将孝文帝真实想法传递到位,与宗室一班老臣的争论自然显得说服力不够。
最终在朝堂上,逼得淮南王拓跋他以自尽了结,愤怒指责冯氏有夺取江山之意。拓跋他这样情绪失控显然是戏剧化处理,他确实要算鲜卑元老,是道武帝拓跋珪之孙,与太武帝拓跋焘是同辈,活到孝文帝年间过世已七十多岁。
这时,冯氏的侄女左昭仪生下儿子就是太子元恂,历史上的生母是林氏。剧情强化冯太后公开对旧俗的反感,表示未来若皇子为君,冯氏左昭仪会当太后,要实现母以子贵。
这一幕与历史完全相反,其实是孝文帝对林氏很舍不得,有意向冯氏请求废除旧俗,可冯氏坚决赐死林氏。当然冯氏的立场也不一定是维护旧俗,她的私心是为冯氏家族,要自己的侄女垄断孝文的后宫,所以前后送四个侄女到孝文身边。
随后漠北边镇起兵,都表示要维护旧俗,暗示边镇和中原始终存在隔膜,直到北魏末年还引发六镇风波。在这危机之下,左昭仪为了儿子站出来牺牲自己,激励冯太后和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决心,令其成了晁错式的牺牲品。这一幕虽然不符合史实,但确实把冯氏为人的果决和悲剧性,对孝文、冯熙等亲人的情感冲突都尖锐化了,很富有感染力。
到三十三集,原本孝文帝还沉浸在左昭仪被处死的悲痛中,冯太后带他去听昙曜说经,孝文燃起斗志要完成祖先未尽的心愿征服刘宋。冯太后却反对,认为收成不好,要安抚百姓为重。孝文听东阳王拓跋丕的主意,趁冯氏礼佛时偷偷操练兵马,结果冯氏将孝文鞭打关押。孝文受冯氏责打有史实背景,但应该在较小的时候。史书形容是宫内宦官多谗言,使他受了委屈却不吭声。
成年以后的孝文和冯氏确实也有过一次激烈冲突,史书指冯氏担心孝文很聪慧,未来会对家族不利,动过要废立的念头。因什么事情令冯氏产生这样的心思没有说清,感觉隐约还是指她在宫内风流。
之前献文帝就曾为李弈一事大起风波,孝文的精明强干比献文更加突出,所以让冯氏有些担忧。东阳王拓跋丕确实在维护孝文一事上有过亮眼表现,他和李冲等苦苦劝谏,最终让冯氏打消念头。
到三十六集,右昭仪与太医高菩萨在宫内有染,此时各地饱受饥苦的百姓已酿成变乱。代郡花木兰重出江湖,带百姓本想请刺史开仓放粮,结果被骗,令花木兰愤而带着百姓掀起抗争。
朝廷得知是当年功臣花木兰聚众反抗后很诧异,冯熙入朝觐见太后请求去了解真相,争取不用武力平息风波。最终是孝文懊悔鲁莽冲动,调回前线军粮平息了灾祸。
同时,各地推行均田让众多勋贵抗议,很多仍在设法圈占隐匿土地和人力。在清查丈量时,李彪等官员遇到有人送西瓜解渴,这是不靠谱的情节,西瓜至少要在五代辽时才出现。
不久,冯太后同意册封右昭仪为皇后。李彪大义灭亲将妻弟押回治罪,被岳父汝阴王拓跋天赐责问。汝阴王在历史上确实贪婪好利,他是文成帝的亲弟,没有记载表明汝阴王是李彪的岳父。
此时孝文发现右昭仪和高菩萨的私会,当时已开始尝试铸金人。高菩萨和冯氏有染是事实,时间是孝文在位的中后期,孝文南征中途放弃,年纪轻轻病故都与此有重大关系。电视剧对这一段背景改编很大,连冯太后跟着也知高菩萨之事,下令将右昭仪赐死。冯熙苦求未果,兄妹之情几乎了断,痛苦得要出家为僧。太后得知消息病倒,显然都为进一步渲染冯太后在家族方面的恩怨,刻画历史人物在所谓“公”“私”冲突下的悲剧性,剧情虽然有冲击力,其实都不合历史。
孝文帝和两个冯氏姊妹之间,剧中的设定与真实历史有些相反。两个冯后确实都被废黜,只不过被赐死的幽后是左昭仪,其实是冯家的姐姐。另一个废后是右昭仪,反而是妹妹,她则被孝文冷落。电视剧情节采取整合方式,右昭仪把被冷落的原因和偷情赐死全串在一个人物身上,令姐妹关系有些颠倒。如前面提过,甚至她们并非一母所生,所以感情可能并不算是多好。
历史上孝文帝更宠爱那个与高菩萨有染的冯氏,也就是姐姐。为了荣宠推她上位,不仅是废掉先一步入宫的妹妹,据说还废除铸造金人的传统。后因孝文东征西讨,长期不在宫中,冯氏就与高菩萨私会有染,后来还暗中施厌胜术诅咒孝文。孝文得知以后非常悲痛,所以再没有宠幸,将其幽禁起来,直到临终前才遗命赐死。
关于这个高菩萨,电视剧设定此人是江湖游医,到处行骗勾搭贵妇,感觉有些离奇。史书所记高菩萨可能是巫医,是否真有高明医术显然已经不得而知。通过冯氏的母亲常氏,他早就出入冯家,所以冯氏认识高菩萨已经有一段时间。
史书记载是冯氏入宫以后有次患疾,受太后命回家休养。其母常氏遍寻良医,这才介绍高菩萨入府诊治,冯氏得以恢复又回到宫里。这样看,要认为高菩萨纯粹是骗子恐也不是事实。高菩萨的传闻也不像单纯的桃色风波,真正令孝文难以接受的其实是参与“厌胜诅咒”,所以历来的秘闻往往都交织着多重隐情。
当时有一个重要节点,太和二十年,太子元恂遭猜忌被废除赐死。冯后受其母和高菩萨挑唆,孝文另一个儿子元恪受到看好,身后有李彪等大臣推动有望成为太子(李彪之女素有才名,后来为宣武帝元恪的婕妤)。
而元恪的母亲是来自高句丽的高照容,同样后来被改变身份称为中原渤海高氏。不无凑巧,与冯后有染的高菩萨也是“高氏”,这人的出身来历其实是一个谜,但可以联想,冯后与高菩萨、常氏一起行厌胜是为成为高照容之子元恪的“太后”,绝不会无缘无故或一厢情愿,一定有过盘算和考量基础。
冯后本为正宫皇后,他们厌胜孝文的想法是辅佐一个幼子上位。元恪的生母高照容于太和二十一年离奇身故,史料一指在洛阳宫中遇害,二说在搬迁洛阳的途中遇害,史书点明“或云昭仪遣人贼后也”。高照容过去也得冯太后喜欢,传说太后在祭祀北燕祖先的时候与其相遇,带入宫中。要没有冯家安排,高句丽出身的高氏怎可能亲近孝文帝?
之前孝文帝喜欢林氏,生有太子元恂,高氏在冯太后许可之下分摊孝文的精力,冯太后以祖制处死林氏。次年高氏就生元恪,两个孩子相差一岁。随后始终高氏为孝文生子多,冯氏无所出,所以太后有些担忧,接连安排冯家女儿入宫。太后驾崩,冯氏在高菩萨和母亲挑唆下,就有霸占高氏儿子成为新太后的念头。能和冯家走得这么近的高菩萨,多半与冯家是有些渊源之人。史书所记行厌胜,行事都是其母和高菩萨。高菩萨作为巫医,显然也多仰仗他寻人相助。
剧情还故意拉长冯太后的事迹,连孝文启动迁都也征询她的支持。冯太后终于太和十四年,孝文南征迁都是太和十八年,中间为太后守丧和各种准备有四年(还包括册立太子元恂)。哪怕孝文确实早和冯太后提过计划,她也没法与开启迁都扯上关系。
结论:孝文帝迁都和中原化的本意
剧中以萧氏南齐意图对北魏不利为由南征,若认为孝文帝耍了一个小聪明借南征迁都洛阳则不合历史。甚至有学界观点认为,孝文一心迁都就是为了避开冯太后在平城的势力影响,比如联系后来赵匡胤有迁都之举也有所谓躲避光义的说法。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就算有也是次要。
首先,洛阳此前一直都是冯熙以车骑大将军兼洛州刺史坐镇,从平城到洛阳根本仍在冯家人脉包围之下,与冯家的关系就孝文而言是无法真正撇清。冯熙的口碑和为人历史上和剧中完全是天壤之别,因太后身故,冯熙心中悲伤也染病就在平城家中休养,所以给了孝文南征和迁都的机会。
其次,在迁都问题上,诸多朝臣也建议过长安和邺城均被否定。恰恰也证明孝文的用意就是开拓版图,收服南方。因为群臣都指出洛阳在当时诸多不利,这一点可以类比后来宋朝,同在中原腹地,四周无险可守。但是孝文坚持要以洛阳为都,就是希望实现大一统,以洛阳为天下之中,证明北魏中原化的宗旨,所以没有采纳其他建议。
在迁都之后,孝文也的确是积极进攻南齐,原本颇有收获,可忽然得知后方冯后私通和厌胜的刺激,加上还有元恂有谋逆的传闻,这接连打击令孝文帝身心重创而患病,拖了近两年病故,才不过三十多岁。
所以孝文的南征并不算是迁都的幌子,他的确将迁都服务于南征。可以对照几百年后和孝文帝颇为相似的例子——金海陵王完颜亮。他同样是大刀阔斧改变女真旧俗的人物,也花了大功夫推进中原化,甚至还两次迁都。先从东北边地的会宁府迁到燕京中都,又从中都迁到汴梁,再发起著名的南征。
历来人们各种批评海陵为人的糟糕,可毕竟没人能反对,完颜亮算坚定实行女真和内地融合,提升金朝综合实力的重要代表。更没有人会觉得他的迁都只为了方便改制,都能看出完颜亮的目标就是试图收取江南,为什么今天很多人会误解北魏孝文帝当时改制和迁都的用意呢?
再一个,北魏的历史其实也并不像剧中演绎,好像大批鲜卑宗室全都是老顽固,提出继承祖先遗志,收服南朝,天下混一,大多数人也还是能支持孝文帝,他们只是对雷厉风行的中原化较为抵触,这中间包括太子元恂。
元恂最终的死其实与反对孝文移风易俗无关,是被李彪等为扶立元恪而故意中伤。孝文用坚持南征来转移焦点,认为只要达成大目标,其他问题属于细枝末节,总会逐渐消解和弱化,当然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元恪以后的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北魏后期六镇最终酿成大动荡。
剧中让冯太后辅佐孝文实现迁都和完成中原化,死在迁都进行的中途,从艺术塑造来说可以接受,但距离历史已改的有些遥远了。
来源:橘子味的小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