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褚韶华嘶哑的哭喊声在陈家大院回荡,却没有换来陈太太的一丝怜悯。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这个平日里口口声声“顾全陈家名声”的婆婆,才是所有悲剧的根源。
看似柔弱的婆婆,才是将褚韶华推向深渊的幕后黑手
“娘,萱萱可是您的亲孙女啊!”
褚韶华嘶哑的哭喊声在陈家大院回荡,却没有换来陈太太的一丝怜悯。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这个平日里口口声声“顾全陈家名声”的婆婆,才是所有悲剧的根源。
谁能想到,一个手握50块大洋就能盘活祁州紫苑市场,从夏元手中抢回产业的女强人,竟然栽在了自家人手里。
01 商业天才坠入封建牢笼
褚韶华可不是普通女子。在那个女性备受束缚的年代,她早早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假扮六国饭店清洁工打听消息、买报纸研究时事、利用舆论争夺军需订单……这些听起来现代商战的手段,她早在百年前就已经玩得风生水起。
拿下军需订单后,陈老爷高兴之余,竟然同意了褚韶华开分店并要股份的请求。在利益面前,大家的方向出奇一致。
幸福来得太快。褚韶华憧憬着把分店开到上海,开到全国各地。然而命运却给了她沉重一击——陈老爷和陈大顺意外病逝了。
02 恶狼归巢,悲剧开端
父兄去世的消息传来,陈二顺第一时间赶到北京。一进门他就放声大哭,上演大孝子戏码,接着抱住母亲陈太太哭成一团。
哭过之后,陈二顺立刻露出了真面目——开始争夺陈记药铺的话语权。在他眼里,褚韶华根本不是陈家人,没权利争夺陈家药铺股份。
陈二顺是什么货色?早在北京时,他就敢挪用公款做假账,被陈老爷发现后赶回老家。可他非但不反思,反而对陈家心怀怨恨。
03 偏心母亲养成罪恶之子
按理说,这样的儿子本该严加管教。可陈太太偏偏把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当成宝贝疙瘩。
她明明清楚褚韶华有能力撑起陈家家业,却只因陈二顺一句“嫂子守不住名声”的挑拨,就狠心把褚韶华赶回祁州,甚至夺走她手中的股份交给陈二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褚韶华到了祁州后,并没有因陈家的薄情而撂挑子,反而念及旧情,一直供养着陈太太和宋萍。可她的这份心软,却成了陈太太拿捏她的底气。
04 默许恶行,沦为帮凶
谁都没料到,陈二顺在北京败光家产,一路乞讨回到祁州后,野心反而愈发膨胀。他不想着如何踏实做事东山再起,眼睛里只盯着褚韶华一手创办的华顺药铺和迟春堂。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陈太太的默许下,他竟然对自己的嫂子褚韶华下手。事后为了灭口,他更是泯灭人性,活活捂死了才几岁的萱萱——那可是他亲大哥的女儿,是陈家唯一的后代。
陈太太平日里总把“不能辱没陈家名声”挂在嘴边,可当儿子做出这种猪狗不如的事情时,她不仅事前默许,事后还选择沉默。
05 绝望反杀,彻底觉醒
褚韶华亲手杀了陈二顺时,眼神里满是决绝。跳河被救、重新爬起来的那一刻,她才算真正清醒——对陈家的任何一丝心软,都是对自己的残忍。
于是她揣着仅存的一口气,毅然逃离祁州,辗转去了上海。
在上海的日子里,唯一能给她带来温暖的,便是康二妞的帮助。康二妞不仅帮她找到纺织厂工作,还主动替她打通药材销售渠道,对待褚韶华几乎是掏心掏肺。
可这份难得的友情,最终还是因为田大少的出现而走向破裂。很多人觉得褚韶华反对康二妞和田大少在一起是不近人情,却不知道田大少其实是褚韶华的老对头。
06 罪恶根源,令人心惊
仔细梳理褚韶华的悲剧就能发现,陈太太才是最该被追责的人。
她用所谓的“母爱”无底线纵容儿子的恶行,用封建礼教的“规矩”不断打压有能力的儿媳,最终落得“丧子丧孙”的下场,说她是“自作孽不可活”一点都不为过。
如果当初她能少一些对陈二顺的偏袒,多一些对褚韶华的认可与尊重,陈家或许就不会走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07 扮演弱者,实为祸首
陈太太这个角色由老戏骨李勤勤饰演,她把一个恶婆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62岁的李勤勤出道20多年,虽然总是演配角,但每一次都能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陈太太是典型的掌控欲很强的婆婆。她知道把钱掌控在自己手里才安全,儿子去菜市场买菜花了两个大洋,她认为儿子陈二顺手脚不干净。
褚韶华出去买菜,因为回来晚了,陈太太开始抱怨。但得知褚韶华买完菜还有结余的钱时,陈太太的脸色立刻好看了很多。褚韶华赚钱养家之后,陈太太更是提出了让褚韶华把钱放在自己口袋保管的要求,理由是害怕褚韶华花钱大手大脚。
在我看来:
看着褚韶华的经历,忍不住想:有些父母以爱的名义,把孩子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陈太太自以为是在爱护儿子,实际上却是亲手把儿子培养成了废物和人渣。更可怕的是,她还让无辜的褚韶华和萱萱成为了这种扭曲母爱的牺牲品。
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也不少见。父母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做错了事,也舍不得批评教育。结果小错酿成大祸,最终害人害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责任,过度包庇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承担责任,而不是无条件地纵容。
大家怎么看呢?
来源:雨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