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是不是邪门,电视里一开口就冒出“十八亩地,一家六口愣是养不活”,这不把地主家都看傻了嘛!剧情设在三十年代的临沂,说是父母、儿女带孙子,大户人家,地还是旧社会那种分法。老伙计对着电视喊:“十八亩呢,咋还叫穷?”小年轻合计:“现在十八亩,不得收一汽粮食?”可到
你说是不是邪门,电视里一开口就冒出“十八亩地,一家六口愣是养不活”,这不把地主家都看傻了嘛!剧情设在三十年代的临沂,说是父母、儿女带孙子,大户人家,地还是旧社会那种分法。老伙计对着电视喊:“十八亩呢,咋还叫穷?”小年轻合计:“现在十八亩,不得收一汽粮食?”可到底是群众智慧还是编剧胡侃,这事想明白,还真得掰扯掰扯。
先别急着拍板,你看剧里的台词,“十八亩地养不活一家人”,听着就跟包公断案一样铿锵得很。可要问咱乡下有经验的爷爷奶奶,“十八亩算个啥,你祖辈能不能吃饱三顿?”这问题一抛出来,就跟门口那只不爱叫的老公鸡似的,人人都琢磨半天开不了口。
拿民国那会儿说事,山东临沂、河北邯郸,气候一脉相承,都靠冬小麦、夏玉米混着种。话是这么讲,当年亩产能有多少?最高也就九十斤,十八亩都凑合一下好不容易也就三千多斤出头。再一分,人六口,每人分到五百来斤粮食。这还没交公租税呢,什么苛捐杂税,那都是真割肉不含糊,最后到口的都快见底了。
真正过日子的账,不单看口粮,还得琢磨棉花油料,这十八亩全铺上粮食做梦呢。种田哪有不留种子的道理,老话说得明白,饿死也不动种粮。到头来,地再多,小日子还是紧巴巴,哪天不出去打零工就是饿肚子帮地主家挑水。
到了新中国后,大环境变了,机械化,随便一算数额翻番。一亩地两季下来,两千来斤粮食,十八亩下去蹭蹭蹭四万五千斤,让城里人都稀罕。可等你给化肥、农药、买机子操劳一圈,全算进去能剩下的利润——扣完花销、再减人力,算出来和过去差不多:两万来斤粮食。一折算,也就两三万元,多点冒尖,少点见底。
不过炫富的把式,在现在农村可行不通。你拿两三万一年扳着指头过日子呗:衣服鞋帽、牙膏香皂,小孩上学手机流量、生病跑医院,住上房子还想娶媳妇?地里刨食是本分,可现代生活哪有老祖宗那套自给自足?不能靠地头种的粮食养全家,顶多解决嘴上的温饱,柴米油盐钱再分一分,剩下的只能打包嫩着点。
话又说回来,现代农村十八亩地户口都快成传说了,现如今人均耕地都窝在一亩上下。村里地都是拼命扩展换的,每家也就三亩来地,庄稼一季下来顶多养肥几头猪,多余的进了饲料加工厂,农民再低头算账,七七八八还得拿外头干活的零花攒学费、修房子。这么一搞,种地里真正留着的现金没多少,补贴养家还得靠外面的小买卖和打工。
有人觉得,看着粮食产量年年涨,总有头铁的说“多地等于高收入”。其实这就是把算盘当大棚了,粮食卖一卖还得交给肥料厂商、农药公司、运输粮贩,每一笔都剜走挣钱的边角。三农累不累?唠出来都快成了一出年年重播的乡村情感剧了,农民种地的苦没人细品,光看着表面数据嘬嘴皮子。
电视剧《生万物》一弄,把过去种地的无奈摆上台面,好像桌上一盘馒头说成金山银山。实际情况是,只靠土里刨食那一套,一家人根本拧不过生活的大水缸。现代社会商业发达,日子全靠买买买,地头挣来的钱打水漂一样流进各种行业,这才是“一家人十八亩还够呛”的真面目。
有个朋友曾笑,农民出的粮食,忙了一年,最后不是贡献学校,就是送了房地产,自己留两口能填肚,剩下都进了市场钱匣子。这样一折腾,种三亩地的效益也被抽光了,别以为多种就多赚——没外出打工,对着十八亩地哭都哭不出来花儿。
所以说,吃饭不难,养家难;种地还得拼全家,“十八亩”说到底,是个现代版田园忧伤。现在种地还什么自给自足?哪家没有学费、哪家不用配房子,同样的十八亩,不仅养不活家,还养活了一堆外行:肥料厂商、农药推销员、中间粮贩……农民辛苦打工,最后连养老金缺口都大得离谱!
看着剧里演员唠传家经验,现实农村却成了十几亩地养不起一个根本的铁证。冷不丁想起那句:“饿死爹娘,不吃种子粮。”现代的种地人,又有谁不是满身汗水地为别人的粮食做嫁衣?
戏演得高明,说得热闹,现实兜不住饭碗。十八亩地又如何?一大家子吃喝拉撒,凑热闹行,真要照顾每一张嘴,结局还是剩下一句叹息,看得人心酸。
那年大雪封门,邻村老杨家三口人,地头收成刚爬上线,结果拖欠学费房贷,年夜饭只剩白菜豆腐。你问十八亩地多重要?关键不是地有多少,而是谁能把日子往前推!
十八亩地到底是满汉全席还是温饱线上的苦涩汤?在现代农村生产关系里,农民的饭碗为什么老是缺了主菜?你觉得,靠种地真能养活一家人吗?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高冷小猫n6I